第P05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果盘大手艺数百年来成绝技
□简讯
西埔通港大道邀你参与环评
防涝工程还在建就被污水淹了
化粪池溢污居民天天闻臭味
又见行道树遭毒手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果盘大手艺数百年来成绝技
由于精美又实用,黄石后洋果馔盘盒在明清时极受追捧,民国时更被争相收藏;近日,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列入省非遗
吴文忠正在雕刻后洋果馔盘盒(资料图)
后洋果馔盘盒造型多样,上面雕刻生动的历史故事、吉祥图案
后洋果馔盘盒既精美又实用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文/图

本报讯 清乾隆初年,兴化知府把黄石后洋木雕大师吴贤制作的一件硬木漆金透雕果盒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乾隆大悦。如今,这件果盒被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而吴贤的果馔盘盒制作手艺经过代代相传,成为吴门绝技。近日,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已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须赐予千金,只须教子雕艺”

明代果馔盘盒热卖,在后洋,掌握了果馔盘盒的制作手艺相当于有了个“金饭碗”

圆柱体通体雕花,精美的雕花闪着金光,昨日,记者在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文忠家看到一个精致的果盒。吴文忠说,别看这果盒小,要制作完成需要耗费一年多的时间。

吴文忠告诉记者,果馔盘盒最早是作为传统祭祀活动中盛放祭品的器物,许多富裕人家平时也拿来放水果和干点,可以说是既入庙堂,又进厅堂。

黄石后洋果馔盘盒制作工艺在宋代就闻名遐迩,当时的工匠被誉为“后洋工”。宋元时代,果馔盘盒制作工艺不断提升。到了明代,因朝廷倡导礼制,莆田境内社屋庙宇多达360多座,常年的祭祈活动使果馔盘盒拥有广阔的市场。加上明代莆田科举鼎盛,冠于八闽,中举人进士者3000多人,当时黄石镇吴彰德、戴日升、吴教等60多人中举人或进士。这些人成为莆田的名门望族,家庭排场考究,果馔盘盒开始成为家庭排列使用的器具。由于生意红火,因此在后洋流传着一句“不须赐予千金,只须教子雕艺”的谚语。到了清代,果馔盘盒制作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今莆田各地的妈祖庙还保留着三十多件清代后洋果馔盘盒。民国时期,后洋果馔盘盒开始被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身价倍增。

“制作者需有艺术天赋和耐性”

由于工序繁杂,果馔盘盒现在的市场又不大,许多人不愿靠这手艺谋生

记者了解到,后洋果馔盘盒的造型多样,有长方形、椭圆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制作材料是金丝楠木、红檀、酸枝、龙眼木等,外表运用镂通雕、圆雕等雕刻生动的历史故事、吉祥图案,再上漆贴金,金漆线描。

“我们家族的人都会制作后洋果馔盘盒,但目前却很少有人愿意制作。”吴文忠说,果馔盘盒制作程序繁杂,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和足够的耐性韧性。果馔盘盒通常由底座、果盘或馔盒、盒盖或盘盖三部分组成。取材、打样、雕刻、磨光、拼装、表饰、成型等共有十几道工序,十分细致。功夫涉及刀法刻功、构图立意、色彩美饰等。单人手工完成一件制品就要花上1年多的时间。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果馔盘盒已经退出主流市场,成为一种收藏珍品。由于市场销售空间不大,家族许多人并不以这门手艺为主要谋生手段。

在采访中,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认为,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显示历史、文化、艺术和实用四方面的价值,是研究莆田民间工艺的重要佐证,应该传承和保护。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