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6版:特刊
3上一版
 
德国经济学家约可·萧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债”教训深实业方可救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2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途》年终特刊之访谈
德国经济学家约可·萧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债”教训深实业方可救国

名家名片

约可·萧伯,德国知名经济学家,法兰克福-莱茵-美茵经济组织主席
 

N本报记者 杨阳

欧债、美债……2011年的一连串“债”让今年的全球经济反复受煎熬,2008年看“两房”,2011年看“两债”,明年“两债”如何演变,而中国能从这前车之鉴中学到什么,德国经济学家约可·萧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只有强大的实业,才能“救国”。

关键词 美债危机

政府多次“告急” 产业空心化所致

美国债务危机,背后其实是对于美国新一波增速放缓的恐慌,而其中最受质疑的就是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空心化问题。约可·萧伯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后,美国的传统行业转变太过极端,要么全盘转移到新兴国家,要么在美国故步自封,因此制造业大量流失和外移,而这些传统制造业所制造的产品和服务,如纺织产品、机械产品、家具用品等都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对美国也是一样,那么产业空心化后的美国只能大量依赖进口,因此债务变得异常巨大。

QE3箭在弦上 新型国家压力大

如果说美国的产业调整问题的直接影响还是针对美国人,那么美国的下一个武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则将影响到全世界。

约可·萧伯说,从他掌握的数据来分析,美国明年有3个因素会导致QE3在上半年就出台:首先是政府支出将下滑,失业率将维持高企,消费者支出增速将放缓;其次,备受美债和欧债“折腾”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令美国的出口表现更加难看;最后,政府债务将成为在一片减税要求中的美国财政越来越严重的负担。

QE3会多大?约可·萧伯认为,可能不如前两轮,因为从前两轮推行的情况看,这轮量化宽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增长,缓解美国家庭和公司的财务负担。这对美国而言是刺激经济,不过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可能再次出现,可能会使资金重返新兴国家市场,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再次遭遇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副作用,不过可能和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的流动性过剩相比,受影响程度将大大打折。

关键词 欧债危机

欧元区政府博弈暂不会解体

和美国不一样,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更加错综复杂。约可·萧伯告诉记者,这几天,在他办公室附近的欧洲央行总部正在进行一场“占领法兰克福”的运动,这个仿照“占领华尔街”而诞生的运动的诉求也是要改变政府经济政策“劫富济贫”的现状,不过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全球声势浩大不一样,“占领法兰克福”并未赢得多少百姓的参与,因为欧洲各国的经济政策千差万别。

说到欧洲现在面临的危机,一个中心话题就是欧元区会不会解体。约可·萧伯认为,短期内看不到欧元区解体的任何征兆,但是从长远看,还是要观察欧元区各国的博弈。目前,欧盟对于某些国家的救援政策中,普遍带有部分政治的要求,这对于欧元区主要大国而言无疑是增加话语权,但是受援助国家的百姓既不情愿降低公共服务标准,不愿意缴纳更多税收,当然也无法接受欧盟对于其国家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发号施令,毕竟选票在他们手中,欧元区资源整合的国内阻力强大。

关键词 实业“救国”

中国制造企业遇到难得国际并购机会

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在2011年相互交错起伏,让全球经济前景模糊,虽然这“两债”发生的原因、过程等各不相同,但是能从中看出,一旦实体经济丢失,就等于丢失了应对危机的最后一块盾牌,而这对于面临产业升级的中国而言,无疑有着深刻的意义,约可·萧伯如此说道。

“中国的中小企业抛弃中国制造而开始玩资本游戏,五年后回头看,将会后悔的。”约可·萧伯认为,和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而制造业又被历次经济风暴证明是经济稳定的定海神针。而对于“中国制造”而言,现在的国际经济背景正好提供了充分的国际并购机会,在单一行业有成本优势但无法摆脱技术瓶颈的中国企业能够以更少的时间来跟上世界制造业的前沿。

“上帝给中国低价产品外贸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并购开了另一扇门。”他说。

□各家观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美债危机也好,欧债危机也罢,都不是三五年内可以解决的事。除非整个人类社会再发动一场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的科技革命,从而带来一波新的经济增长,这一长萧条的格局将很难改变。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一旦欧元区局面恶化,比如欧元出现崩盘,欧元各国重新恢复货币,不仅欧元区金融机构将会陷入泥潭,欧元区经济也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混乱,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林曙:统一财政政策是解决欧债危机的最大难题。由于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权,希腊、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只能通过扩大赤字等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所以,在经济不景气时要让这些国家改变财政政策,难度是相当大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