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章微
本报讯 前天是新年的第一天,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核定154张床位,却有250名孕产妇住院,就连走廊上的加床都住满了,有的孕妇只能暂时躺在推车上待产。这充分暴露了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床位短缺的窘境。
为了缓解这一困境,省级财政11.55亿元“卫生惠民项目”中安排1.7亿元用于加强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床位增投建设。通过2至3年的建设,共新增床位2380张,实现每个设区市均设有1所妇幼保健院。
一床难求孕妇躺在推车上待产
“别说床位,连加床都没有了。”昨日,在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护士告诉一名前来预订床位的孕产妇。而在产科的走廊上依次排开的加床都住满了产妇。
“我们也知道加床风险大,但不收她们,让她们去哪里分娩啊?各大医院产科都是人满为患。”省妇幼一位产科医生告诉记者,床位、人员都是超负荷运转,无论对产妇,还是对医护人员,医疗风险都很大。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福州,全省各地都不同程度有这种情况。我省虽然有92所妇幼保健机构,但只有52所有条件设置床位,实际开放床位3633张,有50%的妇幼保健机构床位在25张以下,这些都不足以满足辖区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全省各级妇幼保健院要承担妇女儿童常见疾病诊治、婚前医学检查、孕妇孕期检查等多项公共卫生任务,然而,身负重任的各级妇幼保健院,近九成未达标。
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为改善全省妇女儿童的就医问题,省级财政在11.55亿元专项中安排了“妇幼保健机构床位建设项目”,1.7亿元补助6所市级、25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共新增床位2380张,其中市级新增1060张,县(市、区)级新增1320张。用2~3年时间,实现每个设区市均设有1所妇幼保健院;有6所设区市级和25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达到国家基本要求,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福州一位长期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专家听闻此讯说,妇女和儿童占全省人口2/3,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政府的这一决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