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 实习生 罗金红文/图
本报讯 不是莆田人,不懂莆仙话,却痴迷莆仙戏,泉州市泉港区肖厝村15岁的少年肖威前来莆田学习莆仙戏艺术,成为莆田市艺校建校30多年来招收的第一个外市学生。
练功之外还学方言
记者在艺校看到肖威时,他正和其他学员在学校训练场练习基本功。中等个子,一张充满稚气的脸,夹在同学中间,肖威外貌并不起眼,但他练得很认真,一招一式有模有样,马步扎得稳稳当当。
众所周知,莆仙戏凝聚着莆田文化精髓,以莆仙方言土语做唱词,极具地方特色,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如今与艺校其他学生相比,肖威多了一门学习莆田方言的重要课程。“在家的时候,二伯和奶奶会教我,在艺校,同学尤其是舍友,他们也会热心教我。”肖威言语中透着自信,他表示一定会好好学习。
每天早上6时起床练基本功,7时吃完早饭后还要继续练,晚上还有文化课要跟上。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肖威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是校长的忠实粉丝
肖威的家乡位于泉港北部,离莆田不远,村里的老人基本会讲莆仙话,但年轻人不会。
“两年前的一天,我在家陪爷爷奶奶看莆仙戏《状元与乞丐》,那是我第一次看莆仙戏。”肖威说,当时他还听不懂戏在唱什么,是奶奶帮他翻译的。一出戏看完,他对莆仙戏完全入迷了。
初中临近毕业,肖威终于跟家人表露了心迹:“我要去莆田学莆仙戏。”突如其来的决定在家里炸开了花,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尽管如此,肖威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父母只好同意。
上网查找后,肖威决定去莆田市艺校学习。因为这是莆田唯一的莆仙戏艺术教育机构,免费培养莆仙戏文化的接班人。而且,他还惊喜地发现,曾获得戏曲界奥斯卡“梅花奖”的王少媛是莆田市艺校的校长。“王校长演的莆仙戏我几乎都看过,我是她的忠实戏迷,她的戏演得真好!”
“老外”也想发扬莆仙戏
王少媛说,去年9月,肖威的父亲打来长途电话,说他儿子非常想学莆仙戏。“我问肖威为什么喜欢莆仙戏,他说他很喜欢莆仙戏那种大花的行当。我说人家都爱演小生,你为什么爱演大花的行当,他说大花角色的扮相那才叫漂亮,脚步走得也好看。”王少媛当时就觉得这小孩很特别。
少年的坚持感染了王少媛,她对肖威进行了考核,觉得他嗓子还不错,五官条件也可以,就收下了他。王少媛说,对于这个特殊的学生,老师们也格外照顾,唱白一句一句教他,帮他翻译语言内容,要表达什么,说的是什么事情。
如今,肖威有个愿望,将来要在莆田考个好剧团,把莆仙戏发扬光大,并希望有机会去家乡泉州演出。奶奶会为他骄傲,不理解他的人也会看到他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