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5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巧锯齿刀削出好漆筷
拼车作伴好还乡
小区有个抓贼好汉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福州老行当之做漆筷
巧锯齿刀削出好漆筷

筷子做好后,还要比对下,确保两根一样大
做筷子的刀锈迹斑斑,已经被机器替代
 

N栏目主持 李帅 关铭荣

“先秦的历史记载在一条条竹简上,而福州的民俗却记载在一根根漆筷上……”75岁的周泉惠这样告诉主持人。周依伯是土生土长的老福州,从纯手工到半手工,再到机械化加工漆筷,他用大半辈子见证了这一老行当的昨日今昔。

做筷子的手艺传到周依伯,已经有10代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他十几岁就进入了公家的竹器厂。当时做筷子是一份很光彩的工作,筷子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冬至供神要用崭新的漆筷;正月初一,换上新筷子,代表除旧迎新。

“手巧还要家伙妙”,周依伯说,想做出好筷子,就要有好的“削筷子刀”,可这种削筷子刀却难得一见了。1973年,随着机器加工筷子的推广,手工制作筷子越来越少。

主持人在仓库里第一次见到了削筷子刀,弧形的刀上有很多锯齿,配套设备是一条长长的板凳。周依伯把又长又细的木条放在长凳上,当长凳上的部件形成一定的角度,就开始用刀来刮。

周依伯告诉主持人,在结婚等喜事中,家里要设置一个金色的斗,斗上插上12双全新的漆筷,每双筷子之间还要用红头绳相连,筷子都是成双成对,用它象征新人。

在围观的人中,60岁的施先生说,关于筷子可不光是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挨打也是因为筷子。老福州的民俗中,忌讳小孩子用筷子敲饭碗,因为只有乞丐在沿街乞食时才用筷子敲碗,所谓“穷得叮当响”俗语的由来。最忌讳的是把筷子插在饭碗上,不论正插还是斜插,都与丧礼中的“灵前饭”一模一样。

不过,用机器加工筷子,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劲儿了,在工厂后面的一个厂房里,摆放着一台机器,细木条从这里进,基本成型的圆柱形筷子就从机器的另一头出来。“速度比人工削的不知快多少倍。”周依伯笑着说。

感谢福州施先生拨打本报热线提供线索,奖60元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