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木华
“我今年是第四次来火车站买票,票还是没有。工作人员说,票一放出来,就在网上被抢光了。前几年,春运买票只要排队就行,拼的是体力,今年不一样,弄了个网络购票,太复杂,我们连买票的资格都没了……”近日,在温州打工的重庆籍农民工黄庆红给铁道部写了一封信,诉说网络购票比通宵排队购票更不现实,他恳求多留一部分票到售票窗口。(本报今日Y1版)
农民工“致信铁道部”,舆论热议,有网友批评黄庆红:“你要学会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你。”这话对吗?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某种做法本身有改进的必要,却要农民工去适应,岂非拒绝完善?今年实施的网络购票颇有革新意味,但也并非没有改进的余地。
从这几天的新闻看,网络购票至少还没实现理想中的快捷与方便,登录不上、付了款得不到票等问题,让网购达人也头痛,何况农民工?而要让从不上网的他们短时间学会网络购票,多少有些苛求。
除此之外,购票成本也是原因之一,在很多城市,车站附近网吧上网费每小时高达10元,这不能不让农民工掂量一番。这也难怪他们中很多人宁愿继续顶着刺骨寒风排队买票,也不愿网络购票。
黄庆红希望多增加窗口票,可谓合理的诉求,他实际上在提醒铁路部门,有了网络渠道后,原有的窗口服务没有理由懈怠。可现实中,很多部门都形成惯性,一旦技术进步了,便收紧服务,在他们看来,所有人都应该和他们一样对新技术成竹在胸,操作起来不会有任何障碍。显然,这是部门本位思维,而非服务思维。
火车票购票自助化,这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文化水平较低群体的接受能力,更不能制造新的不公,如黄庆红所期待的平等购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