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张伟 江方方 林丹 王浩志 实习生 张声涛 文/图
本报讯 还记得去年那8位用微博直播春运的外来工“果粉”吗?去年春运,海都报和海都网联合推出“新生代外来工的微生活”特别策划,从上千名报名者中甄选出8位幸运者,每人赠送一部iPhone手机。“果粉”带着手机,踏上返乡旅程,在途中用微博与本报互动,为全省读者和广大网友直播2011年的春运实况,回到老家后,他们还在微博上晒年货,与大家分享家乡过大年的民俗风情。
昨天,这几位“果粉”又来到海都报,再叙这一年来的经历。今年春运,他们依旧会用微博和视频,记录下普通老百姓的春运和过年故事,上传给我们。
如果您也自己“织围脖”(写微博),期待着你把回家路上和过年的点点滴滴@海峡都市报,我们会撷取其中的精彩“语录”,登在海都报和海都网上,与读者分享。这些语录的“博主”还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奖金。
旧果粉新博友一起记录2012
昨天上午,“果粉们”在海都大厦三楼重聚。这里是他们去年领手机的地方,很多人还第一次学会了“织围脖”。一年过去了,这8位当年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年轻打工者,早已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他们在微博上,成立了一个“果粉”小团体。昨天大家一边品着红茶,一边聊着一年来的趣闻。当然,遗憾也是有的,其中几位已经离开福州,去了外地,只好在微博上默默祝福了。
“我们把微博直播,做成固定节目吧。”张忠志,这个贵州来的小伙子,一直都这么有点子。去年,他过年回家发了一百多条微博,人气很高。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果粉团”的拥护。90后的冯明坤则更为细心:“就我们自己玩有什么意思。多点人来直播,那才热闹!”
本报决定,今年敞开大门欢迎所有的博友,都来@海峡都市报。春运和春节期间,我们将在“外来工微生活”栏目里,不间断直播博友们的生活点滴和感受。
许婷(浙江人):一年搬了四次家 涨工资了好开心
与去年相比,许婷的头发留长了,还特地染了淡黄色,只有爽朗的性格依旧没变:“是不是越来越像职场女性了?”这个在福州某房产中介做文案策划的姑娘,哈哈一笑。
过去这一年,最辛苦的事,就是搬了四次家。“悲催得不行!”小许说,第一处房子,因为房东半年内涨了两次租金,实在承受不起,只好换地方。
在朋友那借住了个把月,她才找到现在住的公寓,就在五四路边上。小许说,希望能在福州买套房子,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不过,这在眼下只能是梦想。
2011年,最让小许满意的,就是公司给他们涨工资了。“几百块吧。”她不肯说具体数目,平时省着点花,还能存一点下来。小许说,前几天,在铁路购票网站频频被“刷爆”的情况下,她居然抢下一张火车票。
张忠志(贵州人):从业务员到小老板
昨天上午,记者在报社楼前欢迎“果粉”回家。一辆小车停在面前,张忠志钻了出来。“有车一族了?”记者调侃,这个29岁的年轻人不好意思了,“没有没有,跑业务需要,老板给配的车。”
张忠志还待在原先那家服装贸易公司里。去年,他鼓起勇气给老板提了个建议:如今年轻人都爱网购,不如开个淘宝店。老板想想觉得有理,就把这摊子全部交给他了。张忠志下决心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入股公司的网购业务,于是“果粉们”开始戏称他为“张总”。
“张总”干得很苦。每天上午10点到公司,网购业务刚起步,他又得做客服,又得发货,还得琢磨营销方案。晚上8点多才能回去,仍旧盯着网店,同时还搞点兼职,“我是学软件的,偶尔也帮人家写写程序,赚点外快。”张忠志说,一般都得忙到凌晨3点才去睡觉。
不过,让张忠志沮丧的是,今年的投资眼看收不回来了。现在又快过年,各家快递公司都爆仓,货品积压得很多。沮丧归沮丧,小伙子很坦然,“业绩只完成预计的一成多。明年再来!”
把手上几单货发完之后,张忠志打算坐汽车回贵阳。走之前,他特地联系了杭州淘宝总部,明年想去那儿取取经,学点网购的营销策略。
冯明坤(河南人):工作换“频道” 学历要“升级”
20岁的冯明坤还是个90后,在8名“果粉”中年龄最小,从河南老家来福州打工,在一家纺织厂当车间机器修理工已经一年多了。去年春节再次回到福州后,小冯就开始琢磨,给自己的工作换个“频道”。
“虽然在中专的时候学的是机械专业,但在纺织厂工作一年,感觉自己对这行不是太有兴趣。”小冯说,去年5月,他看到农大自考的招生,立即报名考人力资源专业,同时一家人力资源教育机构正在招人,他顺利地进入那家机构工作。因为这是他喜欢的工作,工作有干劲,加班也不觉得累了。小冯还说,估计明年年底可拿到本科学历。
小冯说的上班地点在东街口,为了省房租,租住在闽侯上街,每天上班要转两次车,坐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市区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