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北京近1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但2010年均值与即将颁布的“新国标”比仍超1倍……针对“灰霾”元凶PM2.5,北京市环保部门6日首次公布一组研究性监测数据,拉开北京启动PM2.5监测及发布工作的“序幕”。
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将打响这场声势浩大的“PM2.5攻坚战”。人们关注,中国达标天评价系统的“洗牌”,将多大程度倒逼中国转型?
达标天评价要贴近民众
环保部表示,争取监测水平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做到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以降低PM2.5为重点,打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北京市提出2012年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2%的目标,“十二五”末实现“蓝天”数比例达到80%的目标。不仅仅是北京,今年江苏、上海、天津、山东、武汉等省市纷纷表示,陆续启动PM2.5的监测。
“我国空气质量污染依然十分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浓度水平较高,由于这两种污染物的污染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决定了我国的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一些重点区域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争取监测水平早日和国际接轨,就是率先做到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按照环保部日前发布的监测PM2.5时间表,今年,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要率先开展PM2.5和臭氧的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境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市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全国统一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PM2.5,就是因为它对人的视觉影响特别敏感,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要不断贴近人民的感受。”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认为,全面启动PM2.5监测工作可以令环保部门加强对颗粒物的数据管理,为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节能减排要“伤筋动骨”
专家表示,PM2.5的推出,为人们审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提出新角度,亟须跨越“三道坎”
第一道坎 能否严控机动车污染
于建华说:“目前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近500万辆,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大气容量压力巨大。”专家表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拥堵程度严重,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低速行驶,造成汽车燃油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PM2.5排放数量倍增。
要努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必须实施机动车高排放标准,加快油品升级,改变“好车吃粗粮”的状况。采用扩大限行区域和资金补助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淘汰各类老旧车,鼓励市民举报投诉“黑烟车”,加大高排放车辆检测力度,努力改善城市拥堵状况。
第二道坎 能否控住“重化工”
有关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约60%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能否控住“重化工”,是降低PM2.5的第二道坎。
从1998年至今,北京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先后关停、搬迁了首钢等200多家重污染企业,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6%,万元GDP能耗达到了0.582吨标准煤,为全国最低。先后四次在全国率先执行机动车排放新标准等等,继续加大措施的空间变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显改善的难度也就更大。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当前,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仍偏向“重型化”,能耗下降的“紧箍咒”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GDP崇拜”仍形成反差。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分析,“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相对应,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正呈现高位波动、时好时差的相持期。”
经济学家张曙光表示,合理的价格体系是最有效的经济杠杆,引导现有的能源高消耗型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只有用“硬约束”“硬手段”,才能使经济增长模式尽快突破“相持阶段”。
第三道坎 能否联防联控区域污染
影响PM2.5的第三大因素就是区域污染。“空气污染防治做不到独善其身,必须联防联控。”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告诉记者,PM2.5可以在空气中飘浮数天,区域传播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多地区的多种污染物协调治理,联防联控,靠一己之力,空气质量很难再上台阶。”
“转型”到位才有“蓝天”
对政府部门而言,城市必须有节制地发展,如果高污染产业仍占GDP很大比重,就很难实行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认为,要换来“碧水蓝天”就必须强调绿色转型,这既包括观念更新,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对政府部门而言,城市必须有节制地发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仍然占到GDP很大比重,施工现场遍地开花,就很难实行。
减少PM2.5,企业生产也要转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专家建议,应抓紧出台尘污染防治办法,把防尘控尘资金纳入建筑工程预算的“硬成本”,建立绿色施工和积尘监测制度,对达不到防尘控尘要求的工地责令停工整改。加强对大建筑工地的监管和渣土车的治理,减少扬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