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牧场称蒙牛没来查过饲料问题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牛问题乳品生产源头调查
牧场称蒙牛没来查过饲料问题

 

N据《新快报》

核心提示:元旦已过,蒙牛“问题奶”事件渐渐淡出公众视线,然而,蒙牛仍欠消费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2011年12月26日,蒙牛集团称事件已有调查结果,饲料发霉导致乳品黄曲霉毒素M1超标,原奶质检疏忽导致了问题发生,但对于这批饲料及奶源来源,蒙牛称暂时无法追查。

实际上,按照制度,奶源可以追溯到每头奶牛身上。记者日前深入蒙牛“问题奶”生产源头四川眉山市追根溯源。加工企业将问题推给奶源,但奶源供应者——牧场方称蒙牛并未来调查过,说自己这方并没有问题。实际上,蒙牛的最大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与蒙牛关联密切——公司绝大部分股东由蒙牛集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

溯源 生产基地拒绝采访 牧场称蒙牛未来查过原因

记者将调查第一站锁定生产方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下称蒙牛眉山生产基地)。

眉山生产基地是蒙牛在西南地区的首个生产基地,设计日处理鲜奶800吨。

2011年12月28日,记者来到蒙牛眉山生产基地。基地办公室人员称,采访和参观需上级同意。苦苦等待后,记者们等到的是闭门羹。

生产基地采访遇阻,记者欲从奶源处寻找原因。在全国范围内,蒙牛奶源的供给构成80%是牧场,20%来自农户奶站。眉山市奶办负责人苏学文告诉记者,蒙牛在眉山的生产基地并未收散户原奶,与蒙牛眉山生产基地建立收奶关系的牧场有22个,其中过半原奶由香港上市公司现代牧业位于洪雅县的洪雅牧场(下简称现代牧场)所提供,现代牧场被业内视为“问题奶”最可疑的来源之一。

“问题奶”事件爆发后,蒙牛未曾到最大的原奶供应商查原因。“到目前,我们没有发现牧场有过任何问题,我也是事件曝光后才知道此事。”现代牧场负责人刘长军告诉记者,“我们与蒙牛的合作还和之前一样,蒙牛也没为这事找过我们。”刘长军强调:“蒙牛对外称已有结果,但没来我们牧场调查过,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们牧场不存在问题。”

除现代牧场等规模化养殖场提供大部分原奶外,蒙牛其余补充原奶由小区牧场提供。小区牧场是由几十家农户共同组建而成的牧场,每家农户将自有三五头奶牛集中饲养,饲料、挤奶等均进行统一管理。记者在现代牧场附近一家小区牧场看到,这里的饲料储存比较随意,直接堆放在仓库。多位奶农表示对饲料霉变与黄曲霉毒素的事情并不知情。苏学文表示,小区牧场的投资少、缺设备,无法做到对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进行检测。

幕后 牧场大部分股东是蒙牛高管

在洪雅县县政府,记者看到一份未公开的官方文件,内容是县畜牧局关于蒙牛乳制品黄曲霉毒素M1检查的情况汇报。文件在对现代牧场的调查结果中有一行文字如此描述,县畜牧局要求现代牧场提供近期的检测报告清单和蒙牛眉山生产基地检测报告单,“从提供的部分检测单看,鲜奶质量合格,但无加工企业检测报告单。”该“加工企业”即指蒙牛眉山生产基地。

为何“无加工企业检测报告单”,其中玄机不得而知。但是,现代牧业与蒙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牧业成立于2005年9月,公司绝大部分股东是由蒙牛集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按照蒙牛集团的要求:哪里有厂,哪里缺奶,就到哪里建牧场。

在2008年公司刚成立时,蒙牛曾派人驻场,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管,但“不知从何时起,蒙牛已开始撤离驻场员。刘长军将此解读为,“蒙牛对现代牧业的认可与信任”。

苏学文对记者表示,在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有两个环节可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乳品进场之前要进行检测。正常情况下,检测合格后会有一个报告告知牧场。如有异常,还要向奶办报告,否则属企业违规。除收奶之前检测外,加工成品后应还有一次黄曲霉素M1的检测。”

据《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规定,乳制品生产企业需要检测项共有37项,其中黄曲霉毒素M1是明确要求为“必检项”。

说法 散户奶亦可溯源

对“问题奶”的溯源并非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散户奶农都可做到追溯至每家每户,甚至每头奶牛身上。

在奶站,收奶时均有采集奶样的留样过程,各家奶农均有唯一编号。苏学文表示,正常情况下奶样留10天。“如果早上收了25户原奶,留样并进行初步检测,合格后再送往加工企业。企业再检测,若合格表示这25户原奶全部合格。若检测有问题,企业退回。此次将留样进行再检测,得知具体哪家不合格,不合格一方将赔偿其余24户奶农的损失。”

苏学文还称,原奶的保鲜十分关键,从挤出到上交奶站不会超过24小时。原奶收集后,生产企业也会尽快把原奶加工成成品。即如果是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产品,一般来说是17日收入的原奶。蒙牛在10月19日被检测出存在问题,奶样保存期约10天。由此可见,若蒙牛检测出问题后及时溯源,将不难查出问题奶源所在。

蒙牛产品出现问题,当地奶农受牵连。奶农胡学容就因此愁容满面——2011年12月24日刚公布质检结果,25日原奶收购价即从3.05元/公斤降至2.8元/公斤。据悉,2011年散户标准奶收购价从最高3.5元/公斤跌至3元/公斤左右,如今再跌至2.8元/公斤。此时,蒙牛等乳企以原料涨价为名,开启一波集体涨价潮。

一叶知秋

本期主持 谢秋莲

拒绝蒙蔽

2011年底,蒙牛问题奶事件爆发之初,蒙牛以一句轻飘的“质检疏忽”解释了缘由,以一句“今后更加严谨细致地执行检测标准,在每一个环节上把好质量关”总结了所谓的教训。虽然公众对此很不满意,但是,在蒙牛的公关中,质疑的声音在消减,加上国人素有的健忘,过个元旦假期,蒙牛问题奶事件渐渐淡出舆论视野。

幸而仍有锲而不舍的记者在调查,在追问,让被蒙蔽的真相凸显:让我们知道,饲料霉变之说并未经过科学的调研;让我们知道,其实蒙牛与奶源供应商们的行事依然如故,并没有所谓的更加严谨细致;让我们知道,逆市涨价的成本上涨之说,至少在原料采购方面是个骗局……

其实,看看蒙牛的官网就可以知道,蒙牛对于疏失并不是那么坦然和透明,消息动态中大多是对自己的夸赞宣传,所谓的致歉和教训总结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一个通稿中,标题用的是“说明”而不是“致歉”。

早在事发之初,就有名人将蒙牛比喻为孩子,要求宽容孩子的错误。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命,关乎一个民族的健康体格。对食品问题制造者滥施宽容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同谋。唯有消费者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敢于不断追问、敢于行使消费者正当的权利,才能免

于被蒙蔽,才能督促政府启用重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