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李帅 张超晖 实习生 鲍林玲
那一年,南平连日暴雨,农场的水库满了,随时有溃堤的危险。当时年仅19岁的吴秋华就靠着一根绳子,潜入水中,准备拔掉木头塞子放水,岸边,一群人紧张地拉着维系吴秋华安危的大麻绳……
时间一晃近40载,当年的小知青将步入花甲之年,可那段知青往事,依然清晰地记录在吴秋华三本厚厚的日记本上。25年来,吴秋华在生活工作之余,以日记为素材,他创作了一部反映30多年前青春生活的长篇小说《他乡有泪》,长达60万字。
日前,主持人找到了吴先生的画室,他是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生于1955年,1974年,作为福州知青,下乡到南平乡村的一个小农场。吴先生说,插队的头两天,是他最想家的日子,那时,看着煤油灯中晃动着的微弱火光,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在采访的过程中,吴先生向主持人讲述了他最难以忘怀的故事。
挑水,通常是炊事员干的活,那时,食堂门口有个大水槽,炊事员的一项任务便是,在知青回来前,用水槽旁的井水灌满水槽。在平时,这是一项由女知青就能胜任的工作,但那年秋天,干燥的气候竟然使得水槽旁的井水枯竭了,这时,问题就来了,女炊事员们要跑到远处的河里挑水,每天女炊事员们都是累得不行。
久而久之,炊事员和外出劳动的知青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农场不得不召开了知青会。会上,领导发话,这个挑水的工作只要有人来做,就给他最高劳动力的报酬每天12个工分,许久,没有人说话,直到最后把报酬加到了30个工分,仍然没有人愿意做。说到这,吴先生的脸上有些激动:“最后,还是我站出来,我说我来做,不要30个工分,我只要我的12个工分。”就这样,吴先生开始每天挑水,直到井水重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