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李竹清
上榜理由:这名农民工不会上网订票,排队6天6夜仍没有买到火车票
N望桉
在浙江打工的48岁湖南人李竹清排了6天6夜的队,仍没买到票。不会上网、打不进订票电话的他很无奈,说:“去年还好一点,一天就排到了,今年的票特别难买。”在老家的老母亲听完他诉说后,心疼地哭了。(1月12日《潇湘晨报》)
李竹清的遭遇,可谓普通百姓饱受春运之难、之苦的缩影。不过他还算幸运的,媒体报道后,湖南方面已为他买到回长沙的汽车票。相比之下,还有多少农民工在无望地排着长队,能否买到回家过年的票,依然是未知数。
“今年的票特别难买”,不止一家媒体这样报道今年的春运了,遭受此难者都为打工者,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网络订票。这让人尴尬,铁道部今年出于便民的初衷推出网络订票,不想却将李竹清这样的农民工推向更困难的窘境。“一票难求”到此地步,让人情何以堪?
出发点良好的新规,为何适得其反?想想,原因很简单,就好像一堆人围着一锅饭,只要不走开,总能吃上一口;如今饭没有增加,只不过分装在几个锅里,这必然减少守着原来那口锅不走的人吃到饭的可能性。
这就涉及春运铁路运能这个深层问题。在运能没有得到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网络订票的便利与快捷,只有白领等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才可能享受,而这还以增加农民工的购票难度为代价。
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马太效应”,农民工本来就经济实力最差,在春运大潮中可选择余地最少,按理,他们最该受到照顾,可谁想,他们往常凭体力和耐力可争取到的平等买票权,今年也被网络订票挤占了。
单凭“技术创新”缓解铁路春运,只会导致悖论:能轻松回家的,将享受更多的便利;步履蹒跚的,连挤上火车的机会都没了。但愿李竹清的遭遇能给铁路部门提个醒,不要迷恋“技术主义”,春运问题的解决关键还在提高运能,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