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特派记者 周德庆 林丹 文/图 1月16日13时发自四川成都
列车飞快地奔驰,车窗里灯火辉煌……这趟临时专列,车况不如空调车,就连每一节车厢的过道和厕所门口都挤满了焦急返乡的外来工。42小时的旅途有点长,可是能拿到回家的票,心里总是幸福的。
1月13日下午,由融汇集团赞助的“海都爱心专列”(L390次列车)从福州开往四川省达州市。本报“新春走基层”记者用文字和图片,随车记录了千里归家路上那些温暖的瞬间。
在平潭做泥瓦工的老孙一家3口没有买到坐票,只能在5号车厢的过道上把行李当椅子,夫妻俩轮流抱着9个月大的儿子小康。更糟糕的是,第一次坐火车的康康感冒发烧了,孙大姐一脸着急地给孩子灌药,却还笑着跟记者说:“这孩子真乖,就是拉肚子也不闹。来,给叔叔笑一个。”孙大姐轻轻地摆动着康康粉嫩的小手。夫妻俩准备到了达州后,先去医院给孩子挂点滴。
其实,不少孩子并不知道“春运”的含义。与父辈们相比,他们出生在沿海城市的出租屋里,没见过冰冷的冻雨,千里回家路上,不仅能随心所欲地吃泡面,还能在列车上认识不少同龄的朋友。
“秀山、涪陵、重庆、广安……”列车驶离湖南境内后,邹培勇不断地念叨着下一站的地名,四川渠县老家的父母,早已经杀好了一头肥猪准备过年,而小女儿也马上要读高三了,上一次见到时她才刚初中毕业,“长高了,听说也跟妈妈一样漂亮了。”不过,一起回家的儿子非凡可没爸爸这么多的感慨,9岁的小男孩站起来,双手抓住行李架,把自己的小身子骨悬挂起来,“还不快下来!”想在火车上荡秋千的非凡,在爸爸责怪中,很不情愿地坐了下来。
“下一站快到了吧?”城市、村庄在远处闪着光,列车仍在不断前行,一站站在身后远去,下一站,就是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