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宋晖 文/图
本报讯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还在热映,而同样以南京沦陷为背景的近60万字大部头小说《燃烧的大地》日前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品。这部小说是80岁的福建老作家张贤华耗时3年写就的战争悲歌。
这位曾写下轰动一时的长篇报告文学《风暴——查处厦门特大走私案纪实》(曾在本报连载)的老作家说,那段战争中逃难的经历他曾亲历。
《燃烧的大地》记录战争的悲凉
张贤华说,“南京沦陷时,老家赣州的大院里来了许多从南京、浙江逃难过来的难民。那时候日本鬼子占领了城市的主要交通线,县城里的老百姓只能继续逃难,于是我们和难民们一起继续往大山里逃,一路上几千人几千人‘迁徙’,不是壮观,而是悲凉。”而《燃烧的大地》也正是把这一逃难史作为背景。
1月17日,农历小年,本报记者专访了老作家张贤华。张贤华仍记得在那个特殊年月里的年是一路“逃窜”,“记得1944年,我和祖父、祖母、妈妈、弟弟带上家里值钱的细软、银元,就出逃了,祖父怕遇见鬼子把那么一点家底抢走,很花心思地找了一根竹棍当拐杖,拐杖是空心的,把那些值钱的都往里塞。”这样的细节让十二三岁的张贤华印象深刻。“一天走五六十里路,经过的村庄一片狼烟,房子烧了,还冒着烟;该抢的抢了,抢不走的死牛羊倒在路边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而小说《燃烧的大地》正是这样的发生在逃难中的故事:两个孤儿、一个女人,来自三个不同家庭的人在特定的背景下成为了一家人,“这样的‘家庭’在那样的环境里太真实了,没有相互的扶持,所有人都可能崩溃。”
他的故事与余则成一样跌宕
这样的题材张贤华一直都想写,因为是他的亲历,他想告诉后人,那段历史中国人不能忘记。完成了这部悲凉的逃难史之后,张贤华还要写它的续篇,已经起了七八万字的头,《燃烧的大地》中的人物在新的篇章中有了延续的故事:两个孤儿,男孩去了延安根据地,接受了红色教育,而女孩留在了上海“国统区”。抗战后,年轻的男孩成了地下党,被派往上海组织学生运动,这样的临时家庭又承当起了学生运动的革命任务……
解放战争中的学生运动也是张贤华曾经经历过的:那时他负责一份秘密刊物的编写、印刷,他所经历的故事,虽不比《潜伏》中的余则成跌宕,但也足够惊险。组织上给了他一部地摊上买来的收音机,那可能是美国大兵留下的。靠着一部收音机接收来自解放区的电讯,再把这些电讯制成报刊散发出去。
“组织上告诉我很多经验,我也从中总结出不少好点子,比如送报刊时最好骑自行车,发现有搜查的就拐到弄堂,实在绕不过去,就把那些传单资料往国民党军的警车里扔,警车往往是空车,最危险的地方可能是最安全的;有时候要到高楼上散发传单,那里有特务,传单一撒下来,特务们就到楼里搜查,我们也有办法:把那些传单用细绳扎起来,然后点一根蚊香,估摸着五六分钟能烧到线头,这样等特务们看到散落下来的传单再去搜查时,我们早已抽身离开……”
这样的细节在张贤华的新作中都有体现,暂定的书名叫《上海滩风云记》。
可能续写“远华案”
在张贤华的写作计划中,除了《上海滩风云记》,还有一部是《风暴》续篇。张贤华最为轰动的作品当数10年前披露诸多令人震惊情节的大型报告文学《风暴——查处厦门特大走私案纪实》。采访了许多有关人员,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对查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及惩治涉案腐败官员进行全过程追踪后,他要写出一部比原先已经发表和出版的同一题材的作品更详尽、更具权威性的大型作品。
张贤华说,“远华案曾轰动全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经济案件,当年完成这部报告文学是经过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审定,由我与庄东贤、叶卫平和‘4·20’专案组办案人员共同合作,详尽报道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查处内幕。那时有关领导就想邀我在案件完全结案后再写一部续篇。10年过去,赖昌星终于归案,但现在能不能写这样的续篇,得等上级领导的决定,但我一直在关注远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