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张伟
今年,是海都春运直通车开通的第7年。
7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见证了售票处门口依旧通宵等待的农民工长队,也见证了从排队买票到网络实名制买票的进步。但我们始终记得,在农民工买到票狂喜的表情背后,是他的同伴们落寞的眼神。还有更残酷的现实:为了赚春节期间两三倍的薪水,很多人宁可把思乡情埋在心底,放弃回家,只是为了来年可以寄更多的钱回去。
于是,7年来,每到年关,海都春运直通车就会准时上路,接受外来工的求助,竭尽所能帮他们实现一年辛苦后最后的愿望:回家。因此受益的外来工群体,已超过万人。
我们忘不了,2007年春节,记者陪同上千名重庆籍外来工,乘农民工专列千里返乡;2008年冰灾,直通车在火车站发放热豆浆和刚出笼的馒头;2010年,福建历史上第一架“农民工包机”,也是由本报发起并延续至今;今年,本报直通车同时开出爱心专列、爱心大巴,还在我省首次由媒体发起,与中石油福建销售公司合作,护送300多位江西籍外来工,骑乘摩托车,千里返乡。
网友“和光比轻”在海都网上留言:“记者辛苦了,民工回家了,你们也能过年了。”“一芦”说:“这半个月一直在看民工回家的报道,很感动,也替他们高兴!”我们觉得,这是对直通车最大的褒奖。
明天,就是除夕了。想必外来工兄弟们都已经到家了,火锅起了,血肠炒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点小酒。此时,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今年的工作,希望明年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的外来工。
铁骑返乡:千里护送摩托大军
这是一个让人敬佩和感慨的外来工群体。因为买不到票,或者为了省钱,还有的为了回到农村老家方便走亲戚,他们骑上摩托车,穿上五六层衣服,用塑料袋包着裤腿防风,就这么出发,千里返乡。每年,这样的铁骑洪流,都会出现在广东去贵州、江苏去安徽、福建去江西等“民工回乡线路”上。他们顶风冒雪,饿了吃包方便面,渴了喝口冷开水,骑行10个小时是最起码的,远的都在30个小时以上。
但是今年,在福州前往江西的316国道上,他们不用这么辛苦。半个月前,本报就与江西江南都市报、中石油合作,决定在这条回乡路上,全力保障返乡铁骑。出发时,我们送了干货大礼包,为每个人都买了10万元的意外险;沿途开放了10个中石油加油站,给铁骑免费加油,站内还准备了姜茶、开水,让外来工暖暖身子;我们甚至把原先准备的方便面和火腿肠“全面升级”,换成了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
此次保障的返乡铁骑,超过了300辆摩托车,受惠的外来工近400位,特别是两省联动,都派出了警车沿途“护航”。而国内各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新社、福建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在内都派出记者,全程采访他们的返乡路。
爱心大巴:回家路费,我们买单
对外来工而言,汽车和火车,仍然是他们回家的主要工具。今年本报联合福州团市委和闽运总公司,发起“大爱福州·温暖2012”活动。18日上午,10辆“爱心大巴”从福州发车,分别前往闽北、闽西和江西等主要的外来工输出地。我们的后勤保障已经形成定式: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外来工不再像他们自己回家那样,吃方便面了。每人都配备了“四菜一汤”,从红烧肉到麻婆豆腐,到排骨汤。有人调侃:“这比我们厂里吃得好。”
还有跟福州火车站合作的“爱心专列”,本报两名记者随同前往,44个小时,跟外来工在火车上同吃同住,直到把他们送回达州老家。
票是免费的,还有东西送。10辆“爱心大巴”的乘客,每人都拿到了年货大礼包。里面有福州市就业服务信息卡、亲情电话卡、免费餐票等。“专列”上,大伙都戴上了红围巾,还有方便面、火腿肠和五香豆干。总之什么实在,我们就送什么。
信息服务:有难处,告诉我们
除了想尽各种办法送大伙回家,春运直通车每天都奔波在路上,哪里的票不好买了,哪里的黄牛特别猖獗了,哪里的交通信息又更新了,还有返乡路上的天气情况,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你。
今年是网络购火车票的第一年,也是实名制火车票全面铺开的第一个春运。直通车启动之后,就陆续报道了如何识别山寨购票网站、黄牛转行代理实名制购票、电话购票遭遇身份证“消磁”,还有网络购票的种种“陷阱”等。我们记得,这一个个的问题,我们一个个地帮忙解决,而所有披露出来的问题,本报都向各主管部门通报,希望明年可以更方便,外来工过年可以少操一些心。
春运仍然在继续,再过一周,外来工返程高峰就到了。直通车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