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练仁福 章微 陈钟兰 江方方 童正忠/文 毛朝青/图
“您好,非常不好意思!我们想明天就赶下去采访,得麻烦你们‘加班’了!”1月18日,由于已近春节,我们原以为地方政府部门已处于一种“准放假”的状态,在电话联系长汀方面时,首先表达歉意,但长汀那边的回答令我们稍显意外:“你们来吧,没事,我们这几天也都在忙!有这么好的机遇,就是天天加班也值!”
1月16日,得知习近平副主席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再次作出重要批示的消息后,报社编委会立即意识到,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习副主席连续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这对福建生态省建设意义重大。
当天下午,报社立即召开策划会。在会上,报社领导提出,中央全力推进生态建设、绿色增长。习副主席的重要批示,不仅是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关心指导,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的要求。适逢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刻,这种机遇时不可失,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在这个节点上为长汀鼓劲,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通过深入一线基层采访,让记者切身感受体验“长汀经验”,也是落实新闻战线“走转改”的极好途径。
1月19日21时许,记者赶到长汀城关时,车上温度显示只有2℃。寒夜中的长汀,虽然万家灯火,但白天忙着挂灯笼备年货的居民,此时都已提前宅家里感受年味了,记者一行在街头吃了快餐后,立马开会商讨次日的采访分工。
在长汀三天的采访,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长汀人民内心的那种自豪与着急。自豪的是十余年的努力,曾经的“火焰山”如今已是“花果山”;着急的是,长汀水土治理要巩固、要提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亟需紧紧把握住当前的机遇,再好好大干一场。
采访:记者与“金龙”抢时间
1月19日,记者一行8人驱车冒雨赶往长汀采访。
再过几天就是除夕,天气预报显示,闽西长汀一带正持续阴雨,很可能雨雪交加,这增加了采访的难度。
20日清晨7时许,冒着1℃~2℃的清冻,摄影摄像记者早早上山头取景。早餐后,为提高效率节约采访时间,我们分成四组进行采访。但采访车子只有一部,有记者只能是自己坐公车、打摩的、挤中巴,想尽一切办法,挖掘“长汀经验”背后的故事。
20日下午,为了到黄金养杨梅山上看看,记者陈钟兰一直缠着他。黄老汉说:“远着呢,你一个人又没车,去了就回不了宾馆!”陈钟兰立马道:“您只管带我去,回来我自个随便拦辆拖拉机什么的,肯定能回!”不过,带陈钟兰逛完杨梅山后,老汉终究还是不放心,愣是帮她在路边拦了熟人的面包车,并千叮咛万嘱咐要把她安全送到宾馆。
1月21日中午,圆满完成各项采访任务后,司机庄师傅松了一口气。由于车子经常在泥泞的山路上跑,而且是停了不到一会又赶往下一个地方,“这应该是我这么多年最辛苦的一趟采访了。”庄师傅感慨道,不过他说,这也是他感觉最有意义的一次采访。“农民们的回答都特别的朴实,很令人感动。”
1月21日(农历大年廿八,次日即是除夕)晚7点,车子抵达福州,榕城街头处处张灯结彩,年味浓浓。记者互相打趣说,我们在和“金龙”抢时间,赶在春节前完成采访,好在春节一开假就为读者献上精彩的报道。下车时,三个记者不断打喷嚏,原来因长汀天气寒冷,上山下乡连番奔波,不经意间就感冒了。
人物:从他们身上,感受长汀魅力
在长汀的三天采访,接触到的许多人、事、物让记者感触很深。硬是靠着“滴水石穿、人一我十”的精神,长汀人民把一个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旧长汀改造成为一个山清水秀、田腴人怡的新长汀。正是他们不信邪、不服输、不怕穷的勇气和坚守,造就了今日人与自然的和谐。
陈天长是长汀县委宣传部的老同志,也是福建日报社的老牌通讯员,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长汀水土治理题材的新闻他参与采写过许多,其中的不少作品获得了省市各级新闻奖。在长汀的三天采访时间,他全程帮忙联系。在陪同记者采访的路上,他突然说,“不好意思,可能得向你们‘请假’半个小时,马上就除夕了,最近忙得家里的春联都还没有买!”老陈一席话令我们也内疚不已。
钟炳林,1997年至2000年间任长汀水保局局长,对长汀水土治理的每一个数据都了然于胸,过去的十年多,他和同事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好经验、好方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动情处,他的眼中会闪起泪花。
记者看到长汀策武乡南坑村村支书沈腾香时,她正在家里打扫卫生。这位能主外又能主内的基层农村女干部见记者来采访,放下手中的活,换上解放鞋,就带记者上山,一定要我们看看南坑的变化。她说,以前南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人均八分田,山上没资源,养猪为过年,母鸡下蛋换油盐,人均年收入只有五六百元。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很关心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现在山上树种上了,农民也富了,去年人均年收入超过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