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江方方 章微 陈钟兰 练仁福 童正忠/文 毛朝青/图
核心提示:今年1月17日,省委书记孙春兰要求,全省干部群众要学习长汀人民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务求全胜,把福建建设得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1月12日,省长苏树林表示,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推广长汀经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长汀经验”的主要内涵——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长期的倾力支持,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创新理念、技术、机制和管理,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群众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创新是重要法宝,长汀“生态文明”实践之路涌现出许多样本:大封禁、小治理,“反弹琵琶”治理,等高草灌带,“草牧—沼果”循环种养……还有许多村民摸索首创的荒山披绿“秘笈”。昔日“火焰山”,今朝绿满山、果飘香,水土保持不仅改善了生态,还改善了民生。
样本1
“反弹琵琶” 荒山披绿跑野禽
“反弹琵琶”治理法顺应自然规律,走生态演替道路,在生态学理念上是一个突破,在长汀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哥,这里放养的土鸡真漂亮,逮两只卖我吧?”旅游旺季,长汀县水保站技术人员廖洪海每天总被游客央求好几次,他笑着回答:“那都是野生的鸡,漫山遍野跑。”
“这几年,乔灌草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初步形成了,山上的野禽、飞鸟又回来了,村里那断流多年的小河又过流了……村民心里明白,省委、省政府长期倾力抓生态治理,改善了这里的小气候和环境,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春节前,44岁的廖洪海感慨地跟记者说,他在县水保局工作二十多年,经历了长汀生态修复前后的沧桑巨变。
廖洪海回忆,8岁放暑假时,他从县城到河田亲戚家作客,那里的“沙漠”景象令他极为震惊:四周山岭红土壤一片红色,基本看不到树,偶然杂生的几株马尾松或木荷,正像红滑的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
经过多年摸索,“反弹琵琶”治理终于让河田百年荒山披上绿装。河田镇露湖就是一个典型,这里属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区,面积28345亩。采取等高草灌带种植法、小穴播草种植法治理,由易到难,最终长出了草、灌、乔混交群落,面积达2579亩。
什么是“反弹琵琶”治理?廖洪海说,光头山经历了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演变过程,所以治理必须“反弹琵琶”,以草灌先行。
“简单地说,就是山林从山上往下秃了,咱就从山下种植被开始往上种。”廖洪海说,通过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还要按水土流失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生态修复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增加植被,种植“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发展“草牧沼果”改良植被。
长期从事生态恢复研究的中国工程院冯宗炜院士在河田调研时,高度评价这一治理模式:“反弹琵琶”治理法顺应自然规律,走生态演替道路,在生态学理念上是一个突破,在长汀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样本2
“大封禁小治理” 地变肥水稻能种两季了
大封禁,实行封山禁柴禁伐,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修复生态;小治理,是对极小部分水土流失剧烈区域辅以人工治理,加快自然修复的速度。
1月20日中午,差5分钟就12点了,河田镇露湖村75岁的沈金木还在山上转悠,喂猪,看树,检查林子里是否有冒烟的烟蒂,这是他这几年养成的习惯。老沈中气十足地说:“老了在家也没事,到处走走也好,呵护好我们的山,我们的生态。”
“保护家乡生态,咱家不能拖后腿。”老沈平日常常把从前的自己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儿孙。以前,地贫人穷,村民只好割草砍柴,挑到县城卖赚外快,结果山越砍越荒,人越活越窝囊。因为水土流失严重,田地没有肥力,水稻一年最多只能种一季。
“现在不同了,山美了,水多了,土壤肥了,水稻能种两季了。”老沈说,当初,乡下人也并非全部配合治理的。现在生态环境好了,这得益于省里重视出钱出政策,以激励机制引导村民保护水土。
“‘大封禁,小治理’建立的激励机制,协调村民一起合力参与水土治理。”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叶辉副局长接上话说,当年,为了鼓励村民保护生态,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在封育保护治理区内农户全部改灶后,由政府出资补贴煤气、沼气,解决群众用燃的后顾之忧,从源头上杜绝农民烧柴对植被的破坏。
据了解,“大封禁”就是实行封山禁柴禁伐,封育保护治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小治理”是对极小部分水土流失剧烈区域辅以人工治理,加快大自然修复的速度。叶辉介绍,2000年至今,治理34.3万亩,其中封禁恢复25.7万亩,约占75%。其余辅以人工治理,创造条件,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样本3
村民治荒宝典:山上养猪半山种树
农家生态小院模式,房前屋后种草木,放养家禽圈养猪,禽畜粪既能提升土地肥力,也能发酵成沼气做饭照明,小小院落通过“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草喂猪,猪下粪,粪变沼肥,肥果树,我一年纯收入十多万元。”在长汀策武乡南坑村一个山头,村民袁茂盛边喂猪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多年来,村里很多人由绿受益,由绿致富,所以生态保护意识很强。许多农民像我一样,也摸索出一些符合村情乡情的整治水土流失的‘秘笈’。”
顺着袁茂盛所指方向,记者从山头小院向外望去,山顶是猪圈,养着200多只母猪,旁边是8亩多狼尾草,下面是1000多株银杏树,还有300立方米的沼气池。这个果场已逐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已成为当地的示范果场基地。
可在1995年,袁茂盛承包租赁开发荒山,将家搬到山顶时,小院所在地是个寸草不生的坡地,风雨大时,屋顶都被掀翻,夏天偶尔还有眼镜蛇入室“作客”,把夫妻俩吓得不敢下床。村里老人当时都劝说,山顶四面空旷,不靠山,建房风水不好。
袁茂盛不信这个邪,边学边干边摸索,先进行了坡改梯,在小院四周种上狼尾草,养了200多只猪,又用猪粪发沼气,解决了烧水做饭问题。周边的狼尾草长势很好,一垄一垄地把黄土坡都覆盖了。之后,他不断总结完善养猪、种草、种树经验,整治的荒山面积逐年扩大。袁茂盛很感慨:“现在我常说,这里的‘风水’是林木花草,水土保持这座大‘山’不仅改善了生态,还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种养致富后,袁茂盛在县城买了一大套独栋的新房,但夫妻俩仍一直住在山顶这个空旷的小院。在外工作的儿子老催他们早点退休颐养天年,可袁茂盛夫妻一直“舍不得”山顶这个家、这片猪圈和果场。
在长汀的千山万壑中,袁茂盛夫妻只是一个缩影,诸多村民相继由“绿”变“富”,由“绿”变“美”,由“绿”走上“生态文明”之路。他们和袁茂盛一样,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带有各自特色最终让荒山披绿的“武功秘笈”。
策武乡南坑村村干部说,上世纪90年代村子里的农户人均收入588元,通过在水土流失区种果、种树、养猪,去年村里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已超5000元。水土保持不仅改善了生态,还改善了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