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驻台记者 关永辉 文/图
本报台北专电 台北市交通局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在未来,台北的公交出行率要从现在的47%提高到今后的50%乃至60%,通过发展公共交通,使得台北市的交通更顺畅。
初到台北,行走于街头,人们直接的感受是车流顺畅,鲜见交通大拥堵。台北市人口共270万,却拥有70万辆汽车,汽车普及率达到每4人一辆,即便这么高的普及率,也没有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堵城”,其原因是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与提高公交车营运效率,真正把公交优先落到实处,并对私家车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台北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地铁班次密集人性化服务
台北的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与“市民小巴”。
地铁也就是台湾人所说的“捷运”。它与公交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最重要工具,在台北每天超过310万人次通过公共交通出行,其中乘坐地铁的有130万人次,乘坐公交车的有180万人次。
台北目前开通了9条地铁,路线总长度达100公里,地铁站总共有93个。在市中心,人们只要走上六七分钟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一个地铁口。近日,记者来到台北地铁板南线市政府站,站台上的电子屏幕不停地播放下趟地铁信息,大大减缓人们等候地铁的焦虑感。而站台上地面的等候区划线并不是与车厢垂直,而是与车厢平行,避免了上下车乘客的冲突。各种人性化的服务,大大方便人们乘车。
台北的地铁班次非常密集,上下班高峰期每2分钟就有一班地铁,在非高峰期每3到5分钟就有一班。今年元旦台北跨年焰火活动期间,在一天24小时内台北地铁更是输送旅客250万人次,发车密度高达每2分15秒就有一班。
2.公交专用道尽显公交优先
目前台北有4000多辆大公交车和500多辆中巴,线路达到380多条,和地铁无缝对接。人们出了地铁站,走上10多米路就能搭上公交车,十分方便。
当然,台北的路面公交,最让人称道的是公交专用道。台北的仁爱路,与台北101大楼相距不远,是城市的主干道。昨日记者在仁爱路看到,这条六车道的大路,其中间主路共有四车道,设有两条公交专用道,公交可双向通行,另外两个车道供其他机动车行驶,但只能由西向东行驶,以保证公交专用道的畅通,所以刚到台北的人都误以为台北的公交车可以逆行。
据了解,从1995年开始,台北市共有11条主要道路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这一措施使得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大为提高,再加上公交车在转弯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台北公交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30公里,并不比小车慢多少,所以许多市民愿意乘公交出行。
3.市民小巴穿梭小巷道便出行
大公交车由于体量大,也只能穿行于大马路,为方便居住于小街巷附近的人出行,台北市共投放了60条线路的小公共汽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市民小巴”,每辆车座位只有10多座。
在台北,不少地铁口附近都有“市民小巴”停靠点,人们一出地铁就可坐上小巴。近日记者乘坐“市民小巴”7号线,即从地铁市政府站至麟光新村站。刚开始小巴在101大楼附近的大马路穿行,没过几分钟就转向小巷,每三五百米就有一个停靠站。记者发现,小巷窄处只够一辆小巴通过,大巴车根本无法通过,而且小巷周边是老旧的小区。
7号线全长五六公里,从起点到终点差不多花了20分钟,实行一票制15元新台币。据了解,台北的“市民小巴”在交通高峰期为5分钟一班,而非高峰期为10~20分钟一班,而且搭乘还有半价优惠。
4.管好私家车费用是杠杆
台北市缓解交通压力不是靠新建马路、拓宽马路来
解决的,而是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986年台北开始建设第一条地铁,十年后建成,此后更多的地铁与公交投入运行,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公交出行。有资料显示,台北市道路面积的年增长率几乎都在1%以下,台北每辆汽车拥有的道路面积更是大幅减少,但道路交通还是保持较为顺畅。
有资料显示,1995年,台北市民出行开私家车的比率是30%,虽然私家车的数量更多了,但开私家车出行的却降到现在的25%。
台北市交通不堵与台北市对私家车的管理有关。一是尽量减少路边停车,除公家修建停车场外,鼓励大楼空出的停车位对外开放,未开工建设的工地先辟出来做收费停车场,把路边的停车位让出来给临时停车的人使用。二是停车费的收取,不鼓励市民开车出行,停的时间越长收的费用越高。如果是开车上班停一整天,停车费高得让人无法承受,如果是临时办事停半个小时,免费停车,一个小时之后累进收费,提高开车上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