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1版:国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考虑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考虑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温家宝与德总理会谈时作此表示;默克尔北京演讲否认欧元有危机
2月2日下午,默克尔在一所宅子参观
 

N中新 新华

中国总理温家宝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两国总理重点就欧债问题坦诚、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温家宝表示,中国在考虑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温家宝谈伊核制裁不能解决问题

温家宝表示,解决欧债问题,欧方自身努力是基础,也是关键。中方支持欧方为应对债务危机作出的努力。中方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愿同各方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有效应对之策。中国也在考虑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温家宝指出,解决欧债问题最终要靠实现经济强劲和可持续增长。中欧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重要贸易伙伴,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扩大相互投资,深化在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

默克尔表示,欧方感谢中方的宝贵支持,德国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协作。德方欢迎中国企业扩大对德投资,将继续向中国开放市场。

温家宝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后共同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伊朗核问题复杂敏感,制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朗核问题,动武更将造成中东和世界局势动荡,对各方不利。中方认为,对话与合作是解决伊核问题唯一正确和有效办法。温家宝说,中方反对将正常的商业往来政治化。中国同伊朗开展包括原油贸易在内的正常经贸往来,不会做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的事情,不会拿原则做交易。中方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应该得到保护。

默克尔北京演讲强调不应过度举债

2日中午,默克尔在抵达中国后即展开首场正式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在这一涉及中德关系、欧债危机等议题的演讲中,默克尔表示希望此访能进一步促进德中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随着欧债危机不断发酵,默克尔此次中国之行中也不忘为欧元、为欧洲经济鼓振信心。“我们相互之间要团结互助,共同保护统一货币。今后欧洲将走得更近,德国将会做出巨大的努力。欧洲将在危机中成长。”默克尔说。

她表示,欧元区各国竞争力存在差异,并不是说欧元有危机,而是主权债务的危机。欧洲国家不应过度举债,同时应扩大增长和竞争力。

最后,默克尔也对地区和国际问题合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希望中国在制裁伊朗方面态度积极。另外她认为,“叙利亚出现了严重的人权问题”,希望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尽快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花絮

默克尔逛街走700年老巷

N中新

默克尔2日抵京开始了她当总理以来的第五次访华之旅。媒体普遍猜测,默克尔的此次访华将对中国展开欧元攻势。然而默克尔却选择在访华当日下午游览了北京的南锣鼓巷,体现出别样的轻松。

冬日的南锣鼓巷显得异常静谧,下午2时30分,默克尔来到南锣鼓巷的北入口,缓步走入这条有着700余年历史的老巷。

“这里的建筑很有历史感,那棵树好奇怪。”青灰的院落,火红的灯笼,歪斜的树丫,寂寥的街巷……默克尔不住地伸出手指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

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的春联、墙上挂的送奶箱以及灰墙上隐约能看到的标语,默克尔都上前驻足观看。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

默克尔听完介绍,走入了巷子旁边的一处古宅院。入口处写着“秦唐府”三个字,清朝时曾是朝廷大员的私宅,是个典型的砖木结构四合院。

此前,曾有一些事前得到消息的记者在巷子里进行了蹲守,纷纷猜测默克尔会进哪家店,并“押宝”式地对两侧的商店进行了预先采访,然而苦等的记者们却扑了个空。

默克尔走出四合院后,没有进入一家店铺,也没有与巷内的居民交流,便走出了南锣鼓巷。这也让期待总理能进店逛逛的商家失落不已。

□媒体观点

欲“诱惑”中国投资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出访中国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对中国作了多方肯定和赞扬。

德国《焦点》直接地一语点破:德国总理访华主调是“诱惑”中国投资。

中国是德国重要的投资国家,同时也是德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商品进口来源地,因此贸易问题也将是默克尔此次访华的重要议题。据英国《金融时报》估算,2011年中德贸易总量达到1450亿欧元,德国对华出口增长22%,达到650亿欧元,汽车、化学品、机床和电子产品的销售都很强劲。

劝中国抵制伊朗石油

欧盟已达成协议,将在7月开始对伊朗实施原油禁运,针对伊朗核计划加大制裁力度。

英国媒体的报道指出,默克尔期望借此次访华,说服中国减少对伊朗原油的进口。

《世界报》称,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默克尔访问北京时,将会劝说中国不要利用欧盟的抵制,在2012年从伊朗订购更多的石油。不过,中国方面则认为这并不是具有建设性的方案。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反对针对伊朗能源部门的单方面制裁,并试图缓和可能对石油供应造成威胁的紧张局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