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读懂孩子的心灵密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孩子的心灵密码

 

N本报记者 李薇

本报讯 “我家孩子最近老爱打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家孩子上早教课总是不听指挥?”近日,本报热线968111以及教育周刊邮箱(hd-jyxw@126.com)经常收到一些年轻妈妈的“诉苦”。

学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怎样透过他们的行为来“读懂孩子”?本报特邀福州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王霏老师,帮助家长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

【案例1】解放孩子的双手

3岁的女孩小雨(化名),很喜欢盯着自己的5个手指头发呆。当别的孩子玩游戏、玩玩具时,她总是喜欢把手放在自己眼前,翻来覆去地看。在做一些手部精细动作,比如抓珠子的时候,她的完成情况也比别的孩子差一些。

在与小雨父母的交流当中,老师发现,小雨的家长非常讲究卫生,家里一尘不染。在小雨的成长过程中,手的运动一直被阻止,因为家长认为她自己动手做事,比如自己吃饭,会把家里弄脏。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老师准备了米粒、豆子等物品给小雨玩,让她尽情地摸、抓、捏、拨。刚开始,小雨非常喜欢,每次都可以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一个多月后,小雨慢慢地对玩米粒、玩豆子失去了兴趣。同时,她盯着5个手指头发呆的毛病也改过来了。

点评:手是孩子最早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孩子3~4个月时,就会把手放进嘴里,这是孩子的“舌头敏感期”,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们用舌头来感知手的存在。到了5~6个月,孩子开始用手来探索世界。1岁多时,孩子开始喜欢自己吃饭、喝水,自己拿东西,开始意识到手是可以被自己控制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自己动手,但很多家长嫌孩子自己吃饭“太脏、弄得乱糟糟”,实际上阻碍了孩子手的发育。

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运用手来满足成长的需要,这是生命的密码。一旦密码被阻断,个体的发育就会出现偏差。小雨的情况就是因为用手的需求被家长强行阻断了。出现了偏差之后还有弥补的机会,让她玩米粒、豆子就是一个办法。

如果充分满足孩子对手的运用的探索,2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也完全可以自己吃饭。

【案例2】“打人”是示好的表现

小明(化名)和依依(化名)都是2岁6个月,小明是男孩,依依是女孩,两人是邻居,平日里常在一起玩,还每周两次地一起上早教课。有一段时间,小明突然变得很喜欢“打”依依,动不动就“啪”地一巴掌打在依依身上。而且,他只打依依,别的孩子都不打,依依也不反抗。

在依依妈看来,依依本就是文静胆小、“逆来顺受”的孩子,回到家,她就跟家人一起反复地告诉孩子:如果小明哥哥再打你,你要跟他说“不可以打我,我生气了”、“打人的是坏孩子,我不跟你玩”。不过,依依好像并不喜欢听这些话,每次家里人说这些,她都呆呆的。而且,依依妈妈发现,依依越来越沉默,不爱说话了。

而小明的妈妈则很苦恼,孩子为什么老打人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慢慢引导孩子,“你是不是喜欢依依?可以轻轻拉她的衣服,可以把玩具给她,但不能打她。”

在征求了早教老师的专业建议之后,两个孩子再见面时,妈妈们试着引导他们,“你们是不是好朋友啊,来,拉拉手、拥抱一下。”这样的引导重复了几次之后,小明不再打依依了,依依在家说话也变得正常起来。

点评:孩子快满3周岁的时候,寻求伙伴开始有了倾向性。小明“打”依依,其实是对依依示好,喜欢的人他才会去“打”。但是孩子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法。依依是比较敏感、细腻的孩子,她其实也喜欢跟小明玩,对小明“打”她并不抗拒。

案例中的两位妈妈的处理方法非常好,尤其是在观察到孩子不对劲的时候,要反思自己的做法,必要时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建议】家长要学会等待和引领

王霏老师曾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而在进入早教领域之后她发现,很多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其实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埋下了根源。“早教就是为生命的成长早点设定好的方向,不走弯路。”

她说,孩子的很多行为,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自己有内在的固有的规律,而家长要做的,就是等待和引领,而不是控制和阻断。家长要“顺着生命密码,寻找适合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成长”。她提到,很多家长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喜欢“教”孩子,告诉孩子“橡皮泥应该这样搓,滑滑梯要这样滑,积木要那样搭……”其实,成人过多地指手画脚,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

家长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心灵密码,孩子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标准,应该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而不是来自成人的经验和标准。把积木推倒,“打人”,这些在成人眼里“不对”的事情,却是孩子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正常行为。

“对于如何做父母,我们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辈给我们的经验,学校并没有教。虽然很多父母也会看书,学习,但书本习得终究比不过从父辈那里体验到的实际经验。”王霏老师提醒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醒自己,克服父辈经验的不好的影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