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之光 海潮
民进党将在本月22日交出败选的检讨报告。民进党到底败在哪里,是错在两岸路线,还是对议题的应对不力,或是内部不够齐心?最近民进党内已经出现了各种检讨的声音,要不要检讨两岸路线成为党内攻防的焦点话题。败选后的第四天,台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就表示“台独党纲”不是不能动,7日再度对外提出“宪法各表”概念,认为民进党应往中间靠拢,缩小与国民党的政策差异,拓展中间票源,而让台联党去固守本土派。
谢长廷的这一说法已在党内掀起轩然大波,赞同的有,反对的更有,民进党中央则表示,这是谢长廷个人的意见,看来民进党往中间路线靠相当困难。
■策略 缩小政策差距吸引中间选票
针对选后检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谢长廷认为,两岸政策不一定是主要原因,但却是原因之一。但现在讨论这议题很容易被曲解为因败选失去信心而检讨政策。
谢长廷表示,过去2000年民进党胜选时,已经看到此问题,民进党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差异要扩大或者要缩小,这是一个策略选择,如果差异太大,选举时就会成为争论的焦点,台湾内部也无法团结。如果国、民两党两岸政策差异能缩小,台湾内部较能团结,较能有共识,选举时两岸议题就不会被突显为这么重要的议题。但是民进党必须拿捏分寸,要和国民党区隔,不能到最后都没有差别。所以,他提出“宪法各表”,更贴近国民党的两岸政策。
谢长廷认为,民进党应跟国民党竞争,与本土政党团结合作(如这次选举中与台联党合作);民进党应该往中间靠,流失的选票可由本土政党吸收,在单一选举时有默契有合作,推出一本土政党出马选举,才能取得执政机会。
出身南台湾嘉义的中常委陈明文赞同谢的看法,认为民进党两岸路线到底是要顾民进党信仰,还是要顾民生问题,如果民生都无法满足,还能坚持民进党的本土路线吗?民进党应在败选中寻求转型,世代交替与两岸新路线必将成党内辩论重点。
■表态 接收深绿选票台联党很乐意
谢长廷倡议由台联党固守本土,台联党主席黄昆辉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便评论民进党的发展,但坚持台湾主体性是台联党的一贯主张,台联党会“捍卫台湾主权”,至于民进党内部的问题,他不便表达意见。台联党秘书长林志嘉受访指出,谢长廷倡议“民进党要往中间靠”可以理解其苦心,谢长廷的说法符合台联党的想法,民进党和台联党可以分工合作,达成执政的目标,因为民进党要执政,要争取中间选票。
■反对 台联党抢选票民进党还放弃?
前台湾“考试院长”姚嘉文表示不认同谢长廷“往中间靠”的说法,民进党身为本土政党,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次的选举中,民进党已经被台联党抢走很多票了,还要再放弃吗?
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段宜康则认为,民进党这次选输,不是输在路线,而是选战中对于议题的反应能力。
针对民进党内出现检讨两岸政策、修改“台独党纲”的声浪。吕秀莲日前表示,民进党还没认真检讨,“个别放话不算检讨”。民进党败选原因,两岸政策仅是一小部分。吕秀莲认为,“台湾共识”没有内容,谁提出台湾共识,难道不应该把实质内容讲清楚吗?希望蔡英文留下来好好检讨问题,而想要选党主席的人,应彻底检讨党内积弊,提出改革方向,而不是旧瓶换新酒。
谢长廷提出民进党两岸路线应往中间靠,民进党青壮派“立委”扁系高志鹏、新系萧美琴和蔡系郑丽君等人,认为这只是个别意见表达,党路线的调整须经党内公开讨论并有共识,非个人说了算。高志鹏表示,如果检讨报告出炉,败选结果与路线无关,现在谈论调整两岸路线,并没有对症下药;即便败选检讨报告出炉,两岸路线是败选原因之一,党也应该公开讨论或辩论再决定要不要调整路线。民进党要考虑到底是为了选举而调整路线,还是民进党注定要当台湾两岸问题的刹车板。这些问题党内都应该经过讨论。
麻辣烫
最后一里路
今年选举的前夜,蔡英文对选民说,加把劲,离胜选只差一里路了;在输了80万票之后,蔡英文有感而发表示,这最后一里路还面临很多困难。最后一里路究竟难在哪里,民进党内有认真检讨吗?
选战刚开打时,蔡英文呼声不低,数次民调与马英九打成平手,甚至在四五个百分点差距之间箱形整理相当长的时间,但最后蔡仍然铩羽而归,以6个百分点吞下败绩。民进党未来在选举中能否胜出,问题不在于选举的战术检讨,而在于蔡英文“空心菜”式的两岸政策能否让人民放心。尽管蔡口口声声说马背后站的是财团,蔡后面站的是穷人,仍有过半民众不敢将执政权交给民进党。
当安定成为现实,发展成为追求之时,“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最好的保障,台湾的民意已作出判断和选择。未来的民进党不可能靠选举时的两岸政策急就章来带动转型,必须在选举之前把两岸政策清晰说明,蔡英文想以打模糊牌,既讨好中间选民又巩固深绿基本盘的做法,最后只能是被中间选民所识破。
民进党这次提出反省,还是工具型的基于胜选的考量的调整,仅是为了中间选民手中的选票,而不是彻底的理性的路线反省,如果仅是如此,民进党如何说服台湾民众,又怎么可能突破四成五的选票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