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土气”的罪与罚
女主播的“麻辣鸡丝”
“满足首套房贷”到底谁说了算?
“三公并非越少越好”是过犹不及的理性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时评榜人物
“三公并非越少越好”是过犹不及的理性
今日时评
阿华/图
 

N止凡

2月7日《人民日报》首次证实我国公款吃喝开支2005年突破3000亿元,并称“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痛心”,引发舆论关注。与之相关的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发表在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上谈论“三公”经费的文章引发争议。该文强调,“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更加合理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比如县长是处级干部,原则上不能配车,但也不能让县长骑自行车到处去开会、检查和应急。”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如果将三公经费压缩到县长必须骑自行车办公的地步,当然不见得是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似乎是一种理性表达。但是,理性的表达必须配合一个具体的话语环境,这就好比大家都在挨饿的时候,你大谈吃多了会撑死,也许不能说不理性,但却是典型的过度理性。

同理,在三公经费公开在不少地方都很成问题,更遑论大幅减少三公经费的当下,刘尚希作为财政部官员却强调“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这样的过度理性,事实上它本身也是一种改革阻力,不得不让人警惕。

众所周知,无论是三公经费公开,还是三公经费压缩,公众并没有直接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这是一个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二为一的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县长虽然在规章制度的层面上不够级别配专车,但事实上从未影响他们享受专车,根本不用刘尚希担忧其骑自行车办公。相反,即使我们强制规定三公经费必须逐年下降多少,县长骑自行车办公的情况也不大可能出现——地方官员总有权力自肥的冲动和条件。由此观之,在当前实际下,“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论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问题。

三公经费高企无比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客观现实,《人民日报》的报道可谓佐证。三公经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让公众看得明白,尽快透明公开,然后是预算的硬性约束和逐年压缩。脱离现实语境的“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很难说没有既得利益者维护既得利益的意图。

今日人物:刘尚希

上榜理由:该财政部官员近日撰文强调“三公并非越少越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