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1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阳老知青寻亲记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阳老知青寻亲记
■1969年,52名知青在建阳将口大队插队■43年后,当年的女知青找本报帮忙,盼“亲人”白头重聚
两位阿姨非常希望当年一起插队的队友能再次聚会
1970年夏天,建阳知青们照了这张唯一的合影
 

N栏目主持 陈钟兰 陈燕燕 关铭荣 实习生 刘舒阳

“这是郭肖玲,最活泼了”、“这是陈汉良,很照顾我们”、“这是韩玉田,很文静,很会干活”……昨天下午,本报来了三名“寻亲”的老知青,而一张老照片和她们的记忆就是所有的线索。他们一共52人,都是1969年在南平建阳县将口公社将口大队一起插队的。

寻亲的黄宜平、李丽荣等人回忆说,当年知青们被调回城后,就逐渐失去了联系,9年来,她们通过“你找我,我找他”的方式,才找到了10多名“亲人”。

还有30多名“亲人”杳无音讯,他们都还好吗?黄宜平说,希望能通过报纸,找到那些队友,有生之年再聚一聚。说起这个心愿,她们既期待,又忐忑。

等待30多名队友“归队”

黄宜平在将口插队8年,这批知青共52个人,每2个人就是一个小支队,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老乡家住。后来,知青们不断地被调回城,大伙把被调走的人戏称是“上吊”,现在唯一的一张合影,也是在1970年的夏天,知青大哥陈汉良要“上吊”时拍的。

知青“上吊”后,渐渐失去了联系。黄宜平说,2003年,她凑巧和一同插队的林富新相聚,此后才逐渐取得了联系,19名同队知青得以重聚,2005年和2007年相聚过两次。可9年来,还有30多个知青仍没有音信,“大家都60多岁了,有的去了国外,有的已不在世,我们特想找到他们,在有生之年再聚一聚、聊一聊。”

捣腾小食堂的队友,还记得白菜糯米蒸猪肉吗

黄宜平记得,刚下乡时,她的隔壁住着2个男知青,院里有个破旧的大灶台、一口大锅和一个大蒸笼,大伙一合计,在那捣腾出了一个小食堂,十多个人每天轮流蒸饭、炒菜,烧的柴是大家一起上山砍的。

林球比黄宜平晚一批到大队,也入伙小食堂。“最好的菜是白菜糯米蒸猪肉!”想起当年,她还很兴奋,“老乡们半年杀一头猪,每个知青分到一块肉,大伙凑到一块,和着白菜、糯米炒饭解馋。”

至今回想起来,三人还乐得很,“那会儿开心得很呢”。

爱唱歌的“胖子”,还记得偷下溪游泳挨骂吗

在李丽荣那群人中,郭肖玲年纪最大,个子最高,长得也壮实,老乡们都喊她“胖子”。郭肖玲常扛着锄头,边走边唱歌,碰到个头比她小的老乡,她总上前摸摸人家的脑袋,笑着说“小弟弟,干活去呀”。被她摸了头的小老乡往往一脸羞涩,冲着其他人抱怨:“胖子又摸了我的头。”

黄宜平回忆,郭肖玲胆大,常偷偷跑到村里的小溪里游泳,女孩们心动了,尽管没泳衣,也穿着短袖和小短裤到溪里乱扑腾。被老乡发现后,她们没少挨骂,可郭肖玲不管,仍带着这帮“娘子军”在溪里游泳。

郭肖玲很快就调走了,此后再没联系,“现在应该有65岁了,估计泼辣性子还没改”,黄宜平看着相片,边说边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