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本报讯 2月11日,乙肝患者教育项目“希望家园”5周年总结会在厦门召开。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对项目开展5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汇报,座谈会还邀请到多位抗感染领域权威专家,共话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再次强调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和重点,探讨提升临床医生治疗水平及患者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减少肝癌肝硬化,乙肝治疗的头等大事
据介绍,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在慢性乙肝患者中,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而每年3%~6%的肝硬化患者会发生原发性肝癌,即使肝硬化本身,也足以导致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症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切断从慢性肝炎进展到肝硬化的链条,就成为乙肝治疗的头等大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介绍,大量临床实践和临床实验均已证实,科学、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肝脏炎症,进而阻止和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最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2011年发表于第46届欧洲肝病年会(EASL)的报告显示,口服抗病毒药物(包括替比夫定)的治疗是有效的,经过5年规范治疗,疾病进展可以得到控制,早期肝硬化甚至可以逆转。素比伏(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患者5年可获得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显著改善,85%的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轻。该研究结果表明,坚持服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有助于阻断肝脏坏死性炎症,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进而阻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双达标”后有机会停药
慢性乙肝治疗虽然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吃上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的药。终身服用抗病毒药物对大多数患者没有必要,也不现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介绍,目前我国超过六成慢性乙肝患者属于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这部分患者治疗后如果实现“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同时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停药,停药后病毒可受到持续抑制,病情也不易发生反复。在目前上市的口服类抗病毒药物中,素比伏(替比夫定)在实现“双达标”方面就有着较好的表现,实现乙肝患者有限疗程的希望。
一项由中国、韩国、台湾2499位乙肝患者参与的,针对亚洲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亚洲常见的HBeAg阳性患者(基线ALT≥2ULN,DNA<9log10患者),服用替比夫定治疗2年后,77%患者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高达47%患者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患者实现“双达标”,再经巩固治疗后有机会停药。
双管齐下 规范乙肝疾病管理
正因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患者的依从性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40%的患者疗效欠佳是由于依从性不高造成的。
对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认为,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乙肝治疗观点,打造规范的治疗环境,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加强随访;另一方面,提升我国临床医生整体诊疗水平,帮助患者坚定治疗信心,有效地管理疾病。
另据介绍,素比伏(替比夫定)在2007年初上市伊始,便支持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启动了乙肝患者教育的“希望家园”项目。该项目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促进慢性乙肝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最终提高疗效。目前,全国30个省市、1146家医院以及7200余位医生参与了“希望家园”项目,154000余名患者接受了乙肝科普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