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家最高科技奖何时不再“白发苍苍”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拉琴九年为夫治病”与物化的情人节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最高科技奖何时不再“白发苍苍”

 

N张枫逸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上午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见本报今日A2版)

继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以90岁刷新该奖项的高龄纪录后,今年90岁的吴良镛和92岁谢家麟当选,分别追平和打破这一纪录。两位超高龄学者一生为科技发展所做的贡献,值得铭记,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继续面对我国科技界最高奖项“白发苍苍”的尴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在18位获奖者中,80岁~90岁的有12位,所占比例达66.7%,18人的平均年龄81岁,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科技大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比如德国最重要的科研奖励——莱布尼茨奖,近10年的获奖者平均年龄49岁。印度政府颁发的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更是规定获奖者必须45岁以下。

哈工大博士薛风平曾研究过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发现其平均年龄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这提醒我们,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如果中青年学者在激情燃烧的事业上升期获得最高科技奖,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莫大鼓励,更能催生科研成果。对此,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说过一番很有启示的话:“我年轻时要出成绩,急需钱急需环境的时候没人给我,等我后来成了名,要钱有钱,有用吗?”

去年,针对最高科技奖高龄化,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表示未来将推选更为年轻的人选,以弥补科技界青黄不接的断档。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

国家最高科技奖何时不再“白发苍苍”?这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评价标准,更需反思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规律办学,打破排资论辈,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