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关注·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谢家麟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科技进步特等奖我省也有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家麟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2年来20人获该奖,七成获奖人得奖时年过八旬
谢家麟院士在办公室
 

N新华 中新 法晚

核心提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昨日上午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摘得500万元大奖。他们是此项奖励自2000年设立以来的第19位和第20位得主。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颁发。

374个项目获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最高奖得主平均年龄82岁

2000年开始,我国对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12年来有20人获此殊荣。20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5人,70~80岁之间的4人,低于70岁的仅1人。获奖时年龄最大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此次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获奖时都是91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20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82岁。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依然空缺,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后,12年来,第八次出现一等奖空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植物志》完成人之一王文采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说明该奖的评选具有高标准和高要求,例如,必须符合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三大标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基础科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不扎实,从而导致在这一领域中原创性成就不多的现实。

谢家麟:加速器王国的躬耕者

“当时有人说,我们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要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跳上了就飞驰向前,如果没有抓住,就会摔下来粉身碎骨。”

——谢家麟回顾我国选择建造高能加速器的道路时说

谢家麟,1920年8月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用了9个月时间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9月,获得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的谢家麟回国过程中被扣留,只得重返美国从事教学和加速器研制方面的工作,后在美国领导建成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谢家麟的名字一直以来与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1955年初,谢家麟回到祖国。先后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至今他仍然坚持每周一到中科院物理所上班。

吴良镛:匠人营国,为了诗意地居住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吴良镛

吴良镛,1922年5月生,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1949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恩师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

吴良镛曾手书“匠人营国”,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他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他规划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获得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对现在一些城市不健康的规划,他有太多的惋惜和无奈。吴良镛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1999年6月23日,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