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坐刀轿打铁球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刀轿打铁球
400多年神奇元宵风俗,全国少见
游街还未结束,大路宫里早就人头攒动,等待﹃僮身﹄回宫
巡街时,“僮身”目不斜视,不时用铁球甩打脊背
“僮身”甩背用的流行锤,由3寸多长的铁钉制成,直径长10厘米左右,俗称“铁球”;在不断的捶打下,“僮身”背上已渗出点点鲜血
刀轿备好,轿身布有15把钢刀
落轿后,老人把特殊的香灰撒在“僮身”的背上,有止血消炎功能
 

N本报记者 许爱琼 马俊杰 实习生 方婷 文/图

本报讯 钢刀做成刀轿,村民赤身赤脚,手持铁球稳坐刀轿,神情肃穆,并不时用直径10厘米的铁球甩打脊背,直到血迹斑斑。

昨日下午,这壮观的庆元宵场景在镇前村上演,2000多米长的道路上挤满了数万名围观者。这个独特的习俗叫“打铁球”,在当地沿袭了近半个世纪,每年农历正月廿四都会举行,从不间断。

踩钢刀、铁球甩背“僮身”面不改色

莆田是全国唯一有着元宵“月”的城市,每年元宵节从正月初六开始,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莆田赏元宵,能见到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的“打铁球”就是其中之一。

下午2时左右,仪式在村里大路宫内正式开始。6名着白色衣物的男子正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等候菩萨附体“上堂”。他们就是当天的主角“僮身”。每名“僮身”走到一张桌子前,几秒之后开始摇晃身体,这就是菩萨附体的征兆。“僮身”进入菩萨状态后,摆出菩萨附体的姿势,神情肃穆。

巡游开始后,礼炮车开道,“僮身”已脱去白衣,脱掉鞋子,赤身赤脚走在队伍中。

七八个青年男子抬着一顶刀轿,他们是僮伴,分别跟随在“僮身”背后。没多久,“僮身”坐上刀轿,他们的臀部直接压在3把钢刀上,赤脚踩在钢刀上,面不改色。

“僮身”上轿后,僮伴为他们递上铁球,由他们各自择机开始第一次甩打。队伍行进过程中,“僮身”们不时用铁球甩打后背,醒目的鲜血直往下滴。整个巡游持续2个小时左右,沿着全村绕下来,行程2000多米。在这期间,“僮身”们眼睛始终转都不转一下,直视前方。

“僮身”回宫最精彩万人为之沸腾

巡游队伍还没回到大路宫,大路宫内早就人头攒动,站满等待“僮身”回宫的村民。只见载有“僮身”的刀轿由僮伴们抬着,迅速而猛烈地冲向宫里正殿内,“僮身”也更加猛力地敲打后背,动作急速。这时,人群中已经沸腾。

很快,“僮身”由僮伴们抬着又退到宫门口,紧接着又猛地往殿内奔跑,“僮身”继续甩打铁球,每一下都比之前更加用力。如此反复多次,最多的一个来回奔跑了七八趟,敲打不下百次。加上之前巡游的次数,有的“僮身”最多甩打了200多下。

村内老人说,这是附身的菩萨不愿离体归位,要来回多次等菩萨愿意进殿,“僮身”才会结束甩打的动作。“僮身”进入正殿后,先在宫内五显大帝神像前行礼,再走到一张备好的椅子上坐定。一位古稀老人早已等候在那,在“僮身”耳旁一阵耳语,随后抓起桌子上香炉内的香灰,撒在“僮身”后背,意味着整个仪式结束了。

老人还说,这些香灰是一种特别的香丸,是村内几家庙宇中一整年收集而来的,有止血消炎功能,不用打针吃药,没过两天就可以完好如初。

大路宫董事会董事长翁金龙向记者介绍,在农村,“僮身”有着很特殊的身份和含义,每年在选择“僮身”时,都需要由菩萨显灵直接“指定”。每年人数不一,最早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如今多的时候有六七个,以20~50岁的未婚男性为主。今年的“僮身”中,有2个已经有20多年的“僮身”经验了,最少的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

独特习俗和戚继光抗倭有关

其实,在莆田,黄石镇下江头村、拱辰街道七步村也有“打铁球”庆元宵的习俗,但最震撼人心、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涵江“打铁球”。

大路宫董事会董事长翁金龙和陈宝祥向记者介绍,“打铁球”的习俗,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胜利,同时鼓舞乡亲们继续随时为保家卫国而做好准备,借助神灵的威力,诞生了在元宵期间“打铁球”的习俗。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位专家表示,打铁球完全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目前已由当地村委会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