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根本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在于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N新华 中新
本报讯 清华大学昨日换帅,48岁的陈吉宁接替67岁的顾秉林担任校长。因年龄原因,顾秉林不再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职务。在昨日的清华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宣布了国务院这一决定。
和刚卸任的校长、在清华工作学习了47年的顾秉林一样,翻开陈吉宁的履历,可以发现,陈吉宁的身上印刻着很深的清华烙印:1981年9月,17岁的他从家乡吉林考入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86年攻读同校同专业的硕士。1988年10月赴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读博士,1989年7月进入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做过几年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后,1998年3月回到清华任教,任环境工程系副主任。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起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至今。
在所从事的领域内,他具有清华人的典型特点:为人稳重、低调、务实。十几年里,他组织、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联合科研项目;循环经济规划、清洁生产体系、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分析和规划、环保产业政策、环境系统风险,是他一直追求的事业。
陈吉宁身材高大,戴着眼镜,面孔白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接触过他的人给出这样的评价: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做事严谨。即便是做了学校领导,公开活动也很少见到他的名字。在清华新闻网搜索,以“陈吉宁”为标题的最新报道为去年12月份的,而再之前的一条则要追溯到2010年6月。
在昨天的大会上,陈吉宁表示:“大学的根本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在于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陈吉宁还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