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何旌
她喜欢孩子们称呼她“科学小玩子”,她喜欢在课堂上用“玩”的方式分享知识,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常常玩着学着然后就HIGH翻了!魔法、故事、游戏以及突然的大行动,在科学的天地里,她用这些别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学,上她的课,孩子们都齐刷刷露出大门牙——因为开心。
上课装飞蛾睡觉
“科学小玩子”詹老师上课有点嗲嗲的,她的学生年龄分布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怎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呢?
“小玩子”说,她上课的法宝就是心态——一定要有童真,要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玩闹,一起分享。比如,有一次上科学课,有个孩子突然发现教室里飞来了一只小飞蛾,“小玩子”老师比这个孩子还兴奋,她迅速地喊停课五分钟,然后让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去观察飞蛾,顺便说说飞蛾的特征。更好玩的是,“小玩子”老师还让大家一起来装装飞蛾睡觉的样子,看看飞蛾都有怎样的习性。
“其实,很多时候学习就发生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玩乐中。如果有一个跟他们有同样的心灵,但知识更多、视野更广阔的同伴引导,效果会好很多,我就应该充当这个引导者的角色。”
念咒语又变魔法
“闭上眼睛,双掌合十,开始念魔咒!”“小玩子”告诉同学们,她口渴了,要倒杯水喝。但水倒进去后,小朋友们和她一起念一段魔法咒语,就把水变没了。这可让孩子们又吃惊又兴奋。“水呢?水呢?是什么把水变没了?”当孩子们做出各种猜测,纷纷思考想象,“小玩子”才慢悠悠地把杯子里像棉絮一样的东西倒出来,故作神秘地拿出纸尿布,告诉孩子们,我们在这里使用的魔法就是这个——纸尿布里的高分子吸水树脂。
“上詹老师的课太有趣了”,福州茶园山小学一年级的小陈同学说,“小玩子”的科学课不仅变魔法、玩游戏,还有贴贴纸等好玩的礼物派送,课堂结束,同学们从脑门到脸上、衣服上,常常都贴满了动画贴纸,“感觉是从动漫城里玩出来的!”
尽力玩出新花样
上“滑动与滚动”的课,“小玩子”先带孩子们“让各种形状赛跑”。小朋友们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在斜面上,让它们“赛跑”,发现“圆形”跑了第一名。孩子们寻找原因,发现圆形是滚下来的,而其他形状的是滑下来的,可见滚动比滑动更快更省力。接着,“小玩子”要求孩子们把教室墙角的饮用水大水桶从墙角搬到教室中间。“我来,我来”,孩子们迅速就把水桶推倒,滚到了教室中间,他们运用刚刚掌握的滚动原理解决了问题。
“小玩子”说,和孩子们在一起,不仅要会玩、玩得疯,还要充分地理解孩子、激发孩子热情、调动孩子的情绪点,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课堂往往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兴奋很开心,因为她总是绞尽脑汁玩出新鲜的花样,“科学课嘛,不会玩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