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侨批”申遗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海外亲人寄回的“侨批”,曾经滋润了家中的生活,如今,它们正走在“申遗”的大道上——
“侨批”申遗
2010年4月,“侨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今年3—5月,侨批“申遗”将过“亚太”关;2013年,“侨批”或可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届时,你手中的“侨批”将身价大涨——
▲新加坡华侨林元余寄给福州南台三保街三夹道边天和山东栈林细俤的“侨批”
当时稍有规模的﹃侨批局﹄都有专用笺和专用印章
郑林宽著《福建华侨汇款》
日本华侨陈国轩寄给福清县高山市陈厝尾桥头陈国鸿的“侨批”,当时不少福清人的出国方向已经是日本了
杨人月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本版图片由省图书馆、省档案馆提供

1.“侨批”是什么

“侨”指华侨;“批”,不论是福州话,还是闽南语、兴化方言,读音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piē(音类“撇”),指的是手写的“信”。

不过,和一般家信不同,俗称“番批”、“银信”的“侨批”的特点,即它是带有“汇钱”功能的家信,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寄达,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好了,50岁以上的读者都想起来了吧?如果你是侨眷,你的手里,也许还有家里多年前留下来的“侨批”!别以为它只是一封过时多年的信,它的身价年年看涨,与“侨批”相关的一些藏品也价值不菲,几年前,一件1949年汕头寄往香港的“侨批”总包封,曾经在上海拍出过33万元!

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作为文献的价值。记者从省档案馆了解到,“侨批”只出现在中国的三个省份:福建、广东以及海南。早在2000年,著名学者饶宗颐就指出:“……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注:徽州文书,是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四大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目前,闽粤两省的16万封“侨批”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个“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的,“侨批”正在“申遗”。

2.“侨批”往事

主持“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福建项目的,是福建省档案馆。省档案馆马俊凡处长告诉记者,福建“侨批档案”是近代福建侨乡文化的集体记忆,反映了国际移民运动历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特点。

有华侨,才有“侨批”,历代闽人都有出洋的记录,但在鸦片战争后,福建华人因各种原因开始向国际移民。据民国郑林宽著《福建华侨汇款》(1940年版,如左下图)的统计数字,1841年—1890年的半个世纪间,福建的出国人数达到40多万;1893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禁海令”,允许中国公民自由出入国境,福建移民的规模更加庞大。国外的华侨往往就是国内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时的华侨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最初,华侨通过相熟的“水客”老乡寄回银信,后来,就产生了专为华侨代写递寄银信的“侨批局”。目前有据可查的福建省内最早经营“侨批”业务的通信机构,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灵水洋埯乡的郑贞伯、郑灶伯兄弟俩在晋江县安海镇兴胜境街开设“郑顺荣信局”。

省档案馆马俊凡处长告诉记者,据调查,福建已知的“侨批”数量有3万份以上,主要来自东南亚一带,最早记载福建“侨批”的文献是闽南石狮《蔡氏族谱》,记录了明朝嘉靖年间华侨汇款回家的情况。目前保存的“侨批”实物,最早是1892年,由新加坡寄往漳州顶美后客舍(音,待确认);最迟的一封是1992年,由新加坡寄往泉州永春。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侨批业”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后,“侨批”逐渐在民间消失了。

福建“侨批档案”的特点,一是系统完整,除了常见的“侨批”,闽南等地还留有“侨批局”的建筑遗址,而“侨批”的整个行业也留下不少业务档案,另外,政府对“侨批业”的监管文书、行业记录等相当全面;福建“侨批”另一个特点是反映家族性,如泉州两个家族长年保存的“侨批”,其中一个家族保存有81封,另一个家族竟然保存近400封之多,时间上的延续性和内容上的可衔接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关于“侨批”申遗一事,省档案馆马俊凡处长告诉记者,2010年4月,福建与广东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入选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走出成功的第一步;之后,即由国家档案局推荐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今年3—5月,“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将在泰国曼谷召开会议,届时将确认“侨批”是否进入2012年“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到明年,即2013年,“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将确定一批“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注:“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简称“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

3.福州的“侨批”和“侨批业”

福建的“侨批档案”,如果按照派送地域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闽南系、福州系、兴化系、闽西系四大地域体系。

“侨批档案”最精彩丰富的当数闽南系,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将再辟版面来专门报道,这里先说说“福州侨批”。

“侨批”研究者之一、省图许建平先生告诉本报记者,福州“侨批”,广义上就包括了福州以及旧福州府下辖的八县,像长乐、福清、闽清、连江、闽侯等县,甚至连同周边古田等地操福州方言的地域,他们在“侨批”的作业上,依旧是归入了福州“侨批”的经汇范畴。当年漂洋过海的福州华人华侨境况十分艰难,福州民谚说“六死、三搁(留)、一回头”,而福州“侨批”存世的实物文献也较其他区域量少且零散,迄今为止可以查阅到的福州“侨批”实物遗存不多,其中有不少品种已经流往了外地。

当然,作为省会城市,福州的“侨汇”情况与其他地区有本质区别,如1867年,福州已设汇丰银行,而在1897年初,闽海关即在福州成立大清邮政局福州总局并对外开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民间“侨批局”的生存空间。

不过,即便如此,福州也还有少量“侨批业”。“像福泰和,规模虽然小,寿命可长了”,省档案馆王惠伟翻出当年的营业执照和登记详情表,“你看,福泰和是1903年就成立的,到解放后还在呢,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合并。”记者看到,这份老档案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誊写。“当年福建邮政的主管都是洋人,经办的干事也须通英文,所以用的是两种文字。”省档案馆王惠伟说。

“除了专营,还有不少是兼营。”王惠伟展示的一份1928年的“侨批”,地址是“福州铺前顶寿安氏西药房”,说明西药房也兼做“侨批”业务。“另外,你看,当年的地址都写得很简单,比如‘后坂××’或‘吴山乡×××’,居然也都能收到,可见批信局送批员,很多是乡里乡亲,至少也是知根知底的。”

省图许建平先生告诉记者,福州“侨批业”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杨人月,杨人月(1905—1958),闽侯(即今福州市)亭江镇(马尾)长柄乡人,1911年随父往新加坡谋生。30年后,杨人月靠着勤俭积累了一些资金,在哇里街开起了船务公司,常协助福州闽江口十八乡的侨亲,从内地或香港进入新加坡谋生。在同一条街上,他也开设了汇兑庄,帮助同乡把钱汇回家乡。靠着经营有方,抗战胜利后,杨人月的资产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万元坡币,且深得民众信赖,是当时新加坡的知名华侨领袖之一,且被推选为新加坡政府的参议员。

杨人月开在福州的金铺分号“信泰商行”就经营侨汇,地址在当时的“福州南台中亭路一五八号”。目前“杨人月金铺汇庄的汇单”,市面上还有十来件1946年至1952年的侨汇单,这些单据上都明确地钤盖有“杨人月汇兑信局图章”之印迹,显得更为贴近“侨批”作业。

4.你为“侨批”“申遗”作贡献了吗?

福建“侨批档案”正在“申遗”,如果申遗成功,那么,你手中的“侨批”可就身价看涨喽!

不过,你为“侨批”“申遗”作贡献了吗?你手中的“侨批”,是否经过省档案馆的登记认定呢?在省档案馆不久将要举行的“福建侨批档案展”(暂定名),你手中的“侨批”有没有展出的价值?被官方认可和展出,可是“侨批”藏品身价的保证哦。

目前,省档案馆正在继续征集“侨批档案”资料,如果你的手中还藏有“侨批”,赶快拨打电话0591-87986642联系省档案馆郑先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