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练仁福/文 黄孔瑜/图
下课铃响起,30多个孩子兴奋地冲到操场,快速换上训练服,准备开始又一次训练——挑幡。
几分钟后,操场响起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音乐,一根根重达八公斤的长幡,被这群孩子耍得游刃有余。一会儿紧咬嘴中,一会儿玩转手间,时而抬升时而坠落,时而静止时而旋转。舞动激烈时,幡顶呼呼生风,与腰间的呼啦圈表演相得益彰。
“这个动作不规范,来!来!来!你再看看我做的!”站在一旁的老师傅方振南,时不时纠正着孩子们的动作。“这些孩子不容易,每天下午只有一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能做得这样,已经非常棒了。我都舍不得骂他们。”方振南说。
方振南今年已62岁,是当地建州技艺团团长兼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挑幡教练。
目前,在建瓯真正喜欢挑幡且能坚持下来的,只有五六十人。
“建瓯挑幡,幡长而重,较轻的幡也有15公斤重。人老了,总有一天会挑不动的。”正是缘于这种担忧,老方决定把训练班搬进小学校园。
“挑幡在强身健体上也还算很有益处,再加上挑幡在建瓯家喻户晓,学校和家长都很支持。”老方说,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挑幡,他在创新上没少下工夫。他尝试着将武术套路、杂耍动作融入挑幡,使之更具观赏性,也很受孩子们喜欢。
不过,老方也有烦心事。他说,家长的支持仅限孩子还在读小学时,一到初中,孩子学习压力大了,家长就不干了。
“虽说孩子们至初中就断了练习,但我也没啥遗憾的。”老方说,孩子们的学习让挑幡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有他们在,这项非遗传承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