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老行当”赴会秀魅力
福州今天小雨转阴
连续低温阴雨 枇杷茶叶“压力山大”
早春,老人护好关节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福州老行当之结束篇
“老行当”赴会秀魅力

福州﹃老行当﹄会聚一堂
﹃这才是福剪,和一般的剪刀不一样吧!﹄
 

N栏目主持 李帅 苏燕梅 王浩志

自本报推出“寻找福州老行当”系列报道,主持人一路追寻,寻找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地道福州老行当,小巷深处的小铺,虽然经历城市变迁,许多好行当依然有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有说不完的故事。

昨日上午,福州十几位老行当传承人、民俗专家、热心市民会聚一堂,他们或带着自己吃饭的家伙,或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精品,高高兴兴地前来赴会。福建民俗专家方炳桂说,老行当应该“扎堆”,集中展示自己的魅力。

交流现场 老手艺让人大开眼界

“狮子头”老茶摊内,一排排的灯笼一下把大家拉回旧时喝茶听评话的日子。

“郑兴利”剪刀的传人郑德官带来的是自己多年前做的“福剪”,他自豪地说,很多出国的福州人都要买上几把“福剪”带去。车枳师傅刘露俤,带来多件精品,瓷杯的木盖、榉木的茶罐……再次印证了“只要是圆的,我都会做”;“许顺兴锣鼓店”的许玲,也带来自己做的“狼串”,忍不住还拍上几下,嘹亮的鼓声穿街过巷。

75岁的周泉惠是福州漆筷的第十代传人,他说,从纯手工到半手工,再到机械化加工,他用大半辈子见证了这一老行当的昨日今昔。“狮子头”茶摊的翁先生介绍,茉莉花茶在福州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是“狮子头”花茶的第七代掌门人,他们的茶都是手工制作的。

老行当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似乎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词,然而,岁月流逝,一些老行当经过上百年创出的品牌,长长久久地印在百姓的心中,现在,这些老手艺展现在眼前,让人大开眼界。

话题探讨 老行当怎样“活”下去、“活”得好

在现场,民俗专家方炳桂拿出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茶壶。这个茶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壶口的裂纹是用钉子修补的。他说,用铜钉补被瓷器,叫“锔碗”,也是老行当。现在这一行当已经不存在了,它的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于老行当今后的发展,方炳桂说,福州是个历史名城,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老行当,最有名的就是茶亭街。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茶亭街建立一个老行当的“商业圈”,既有文化价值,也有旅游价值。

朝着高级订制方向发展,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方炳桂先生摸着刘露俤的榉木茶罐,告诉主持人,现在的车枳要比以前精细得多。刘露俤说,很多客人拿着一些古董千里迢迢地找到他,要求他帮忙做一个瓶盖、手柄,让这些古董重新焕发生机。许玲也说,她做的鼓也是根据客人的特殊要求,用手工做的。郑德官说,他也承接了一些单位特殊需要的剪刀。方炳桂说,在工业化发达的社会,这些老行当已被边缘化。这些老行当要生存,高级订制是一个出路。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