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陈钟兰 陈燕燕 关铭荣
“以前,福州到处是澡堂,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都会密密麻麻开起六七家,现在没剩几家了。”日前,76岁的吴德泉向主持人展示了一张他亲手绘制的、1949年前福州温泉澡堂分布图,上面标注出60多家老牌温泉澡堂的名称与原址,再现了福州温泉澡堂鼎盛期的风貌。
沾了父亲的光,至少泡过一半澡堂
吴老是从报纸上知晓福州要打造“中国温泉之都”的消息,便掏出纸笔,凭着自己3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老澡堂记忆,“刷刷刷”不到一小时,一张“福州市1949年前澡堂分布图”就出炉了。
为什么能这么快画好?吴老得意地说,“这60多家澡堂,我十三四岁时几乎跑过,其中泡过一半以上”。年纪轻轻就能有这般“殊遇”,吴德泉托的是他当澡堂工老爹的福。
吴德泉出生在福州一个澡堂工之家,父亲吴锦文做了40多年的澡堂工。吴老说,那会人少,只要在一家澡堂里当澡堂工,那其他澡堂的人就会相互认识,“每次我到其他澡堂,他们(澡堂工)都会说,这是某某人的儿子,然后挥手让我进去了。”沾了父亲的光,吴德泉从小便在弥漫着水蒸气、荡着肥皂味儿的各家澡堂里窜来窜去。
无温泉水脉就用竹筒引来温泉开澡堂
吴德泉回忆道,当时的福州可以说是“满城尽是温泉澡堂”。在温泉水脉密集的地方,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都会密密麻麻开起六七家澡堂,像河尾路就有六一泉、万安泉曲水亭等六家澡堂;温泉路、永安街一带最为密集,澡堂遍地开,多达十几家;就连一些无温泉水脉的地方,如台江码头,人们也会通过竹筒引来温泉水,开起澡堂。
在60多家澡堂中,其中百合明园、福隆泉最为出名,它们各具特色,比如百合明园当时为资产阶级经营,澡堂建筑为西式风格的小洋楼,去泡澡的多为富人,而且百合明园也是全国第一家开辟女人汤池的店;而福隆泉的建筑风格为古香古色的木质结构,去的大多是大众百姓;位于台江码头的南星澡堂虽然不处于温泉水脉地段,但因为码头人流量大,也是尽人皆知。
虽然澡堂遍地开花,但家家都生意兴隆,也带动了其他行业,如小吃、评话,“周末约三五个朋友,在澡堂里边泡澡边吃小吃边听评话,一天一晃就过,舒服极了。”
分布图画好后,吴老还逐一实地探访了这60多家澡堂旧址,“有的拆迁了,有的改变经营内容……现在,也只剩德天泉、温泉浴室、华清楼澡堂等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