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换增长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换增长
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各地政府纷纷购置“长鼻子”校车
 

N新华 法晚 新京 综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被列为201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温家宝表示,今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这是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 PM2.5

中国要走文明发展之路

报告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沙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

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报告解读

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昨天上午表示,从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柴发合认为,目前,我国重工业特别是化工工业、电力、水泥、钢材这部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关于空气质量的改善和控制需要着眼于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改善都需要时间。新的空气质量国标正式在全国实施的时间为2016年。实施后,所有地区的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法需要跟得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这个时间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对于总理在报告中表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柴发合表示,任何发展最终是以人类的发展为目的的。总理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报告从人民健康的角度,表明了政府对污染防治的决心。

防治可先在重点区域进行

“大气污染没有省界、市界,监测不应等到污染了才去做,建议今年就在全国展开PM2.5监测,防治则可以先行在重点区域进行。”全国人大代表、呼吸道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5日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钟南山认为,PM2.5的监测和防治是两回事。如果没有全国的监测,没有多部门协作控制污染,那么大气污染防治、提高空气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监测并不是很难的事,为什么不全部一起监测公布呢?是不是要等到污染重了再监测、再公布?”钟南山说。

关键词 校车

校车安全管理要加强

报告摘要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这也是校车安全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解读

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昨日上午表示,2011年频繁出现的校车安全事故让“校车安全”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校车安全管理问题今年是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其重要性。让校车安全得到最有力的保障,政府有责。校车安全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有望引起更多地方对此问题的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教授张凤宝表示,校车安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清单”,说明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报告从加强管理、就近入学、办好农村寄宿学校等方面,为校车安全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令人鼓舞。

部门回应

校车将有专项资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日透露,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会有校车专项资金。

关键词 高考

逐步解决考试招生的突出问题

报告摘要

温家宝强调,逐步解决考试招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实际上,钟南山的担心不无道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产业转移园,有代表担心产业转移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钟南山建议,可考虑年内就在全国监测PM2.5数据,这样可以防止一些空气环境仍然较好的城市重走污染重了再防治的老路,而治理则可以分步走,先行在重点区域进行。

对于PM2.5防治,钟南山认为需要全国协调解决,而不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能够解决的。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优化产业结构、汽车尾气治理和优化能源结构作出硬性制约。

报告解读

异地高考亟待解决

史静寰副院长表示,政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说明,政府把解决教育问题重心向部分重点教育环节上转移。

考试招生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考试招生中首要亟待解决的就是异地高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公平问题,很复杂。

因而,必须在解决问题与社会公平之间求一个共同的“解”。从招生考试等重点环节解决教育不均衡的现实。

部门回应

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时间表

前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测算,但要提出什么时间完成”,时间表的“最后实现年限”则由当地政府决定。杜玉波说,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很快就会出来”,“用不了十个月”。他表示,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涉及很多情况,比较复杂。

关键词 教育经费

今年教育支出占GDP4%

报告摘要

报告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

报告解读

下一步,关键要强化地方责任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近年来,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达到3.66%。

对于今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编制预算,全国政协委员、朱德之孙、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颇为振奋:“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4%是很大的一笔钱。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拿出这么多钱,显示了发展教育的决心!如果每年都能确保4%,中国教育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投入,教育怎么搞?”在朱和平看来,发展教育首先要从投入入手,有了物质基础,才能保障教育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

“这说明我国财政实力越来越雄厚,现在具备了‘达标’的条件。下一步,关键要强化地方责任,重在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