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龚易图曾居住刘家大院?
“搭头不倒”抗倭传说成就“塔头路”
你可通过以下途径咨询“包打听”
□锄报台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地名的由来”系列
“搭头不倒”抗倭传说成就“塔头路”

塔头路
 

N栏目主持 李帅 毛朝青 实习生 林璐

塔对老福州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福州这座具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名城,你很快就能找到“乌塔”、“白塔”。而在晋安区的“塔头路”,它的周围并没有“塔”,为何路名中带“塔”呢?昨天,主持人带着疑问进行走访,住在这里的老人们说,其实“塔头路”的“塔”字实则是动词“搭”,传说与戚继光抗击倭寇有关。

据说,在明代,大批倭寇入侵福建。相传有一次,倭寇占据了五里亭一带,以此为据点,不断向福州东门发起进攻,今天的晋安区位于东门外,成了倭寇杀人掠抢的重灾区,福州城告急。

这时,在浙江抗倭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戚继光带兵来福州作战。在今天的塔头路一带,戚家军与倭寇发生遭遇战。激战中,有一名戚家军的将士正举着战旗向前冲去,脖子被偷袭的倭寇砍了一刀,然而这一刀并没有把他的脖子砍断。远远看去,这位将士的头仿佛是“搭”在了胸前,这名战士并没有马上倒下,而是扶住旗杆支撑着身体。戚家军的将士看到后,认为是倭寇为害一方,触怒了神灵,戚家军杀敌是有神灵帮助的。于是,这一幕激起了抗倭将领戚继光及其士兵的士气,最终取得了胜利。

从当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脖子被砍到这程度,不可能站立不倒,也就是说“搭头不倒”这一振奋人心的传说,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搭头不倒”的将士,便将此地命名为“搭头路”,叫的时间太长了,就成了“塔头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