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八节,路内真心答女人
走路上班
“上流美”与“势利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访谈
三八节,路内真心答女人

冰儿萧萧/图
 

3月3日,70后作家路内《云中人》新书发布会在现代文学馆举行,这场关于“中间代”作家的纯文学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路内的创作。本报随之就《云中人》牵线读者,与路内做了一场性别特征鲜明的微访谈——你猜对了,本期微访谈,适逢三八节。说来有趣,本报征集到的发问者,全属70后和80后女性。面对福州女读者,作家路内忍不住与她们互诉衷肠——

1.“青春,意味着我年轻时候爱过恨过的一切”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您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是关于青春的小说,步入中年的您为什么一直在回望青春而不写您当下的生活?成长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青春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路内:三部小说中,《云中人》其实不是一个关于青春的题材,更不是我自己的青春。故事设置在2002年,大致上也是当下,因为它牵涉到网络、风投这些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

前两部《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是我计划中的“追随三部曲”,第三部也是带有一些个人色彩的故事,因为它是我早就设想好的工程,总得完成它,所以看上去我一直在回望青春。

说说上世纪90年代,其实并不是因为我在90年代度过的青春所以它就意味着什么,而是倒过来,因为90年代恰好是我的青年时代,所以它显得有意思了。人都是这样,什么时代很重要,你以什么方式走过它更重要。它意味着我年轻时候爱过恨过的一切,这个说法可能有点严重。

2.“我想那是书中的女孩在嘲笑我”

路内:这本小说的主题设置如此,变态敲头常规指向女性,如果指向男性就有点不对头了,变成一个反讽式的短篇或许可以。它确实带点寓言性质,抽象地看是一个情结,一种比喻,倒不能说是普遍遭遇。具体地看就是一个个悬疑的个案。小说最后说那些带着善意而悲伤的嘲笑声,我想那是书中的女孩在嘲笑我,把这个小说写完了,把她们写死了。

说到所谓的虚无感,《云中人》这本小说大概就是为了表达这种虚无感,但不等于无聊。我正在写一个讲无聊生活但并不虚无的小说,用上海话说,扎劲。

3.“必须搭进去才能写得好”

@花晓薇:您的小说虚拟化“云计算”了什么,性、爱,还是死亡?写作过程中,您的思绪是不是也经常落入一种“异度空间”?

路内:阐释这个题目的时候,说主人公的那种推理方式是“云计算”法。这和《云中人》的故事设置有关系,就是要达到那样一种效果。别的题材我可能会用其他方式去写。我总要让一部作品完整地体现我的意图,既不贪心,也不残缺。

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度心情很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也许就是你所说的“异度空间”。我想这种把自己搭进去的效果是不是值得,最终小说的效果证明了必须搭进去才能写得好。虽然不是我个人的经历,但我差不多在这本小说里神游了一圈。以后大概不会再去碰杀人狂的题材了。

4.“职业就像一站一站路,而且有起停的节奏”

@yixiao3030:如果说《云中人》更像是一个“麦比乌斯圈”,那么在您经历过多种职业之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圈”?

路内:这个比喻仅限于小说本身,和职业关系不大,职业就像一站一站路,而且有起停的节奏。

@熊猫娘娘很V5:有无受日系推理小说影响?感觉开篇相当日系……

路内:除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的献身》,似乎没看过其他日系推理(或者有我也忘记了),但看过很多日本的“烂”动画片。“烂”动画片能给人很多启示,太精化的作品反而没有这种效果。我觉得日本人写的小说,开篇很少有这么华丽的吧?

@工业路上的紫荆:记得慕容雪村说在他写不出东西的时候,会去看《史记》或者《聊斋志异》,因为这些书比较有营养。也想问路内老师,在您眼里,哪些是最有营养的书?

路内:写不出的时候我会去看一些欧美的短篇小说,因为短篇很讲究创意,大部分卡壳都是因为缺乏创意。《史记》和《聊斋志异》也是短篇的,或者相关题材的资料也比较合适。最麻烦的是推翻自己的时候,不断心存怀疑,像有个鬼在跟你开玩笑(记者注:路内属于极其认真的纯文学作家,《云中人》这本仅20多万字的小说,路内写了两年,其中十万字曾推倒重写),写小说是件有意思的事。

(本报记者 郭大路)

下期嘉宾:作家王刚

之所以要在王刚前面加一个作家是因为这个王刚并非演和珅的那个王刚,但此王刚在演艺界同样是个人物,他是著名编剧,作品有家喻户晓的《甲方乙方》、《天下无贼》。同时,他还是优秀的畅销作家,《英格力士》曾被美国企鹅出版公司购得版权,在英语世界销售仅次于《狼图腾》;《福布斯咒语》则写的是房地产界那些事,引得地产商人人自危……王刚携新小说《关关雎鸠》作客海都文化周刊微访谈。

如果说《甲方乙方》、《天下无贼》展现了王刚的幽默伤人于无形的境界和功力,那么《关关雎鸠》则是纯严肃的话题——中国教育。

谈及《关关雎鸠》创作动因,王刚说,起初是源于与儿子的交流。他发现上小学的儿子,写作文总是假话、大话、空话一大箩筐。上中学的儿子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考试压力大,问儿子“有什么理想”时,儿子茫然,觉得走到哪儿算哪儿。作为一个父亲,他不得不一次次编造借口为儿子请假,只为让儿子从繁重的课业中得到片刻喘息。王刚也与大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他发现“教育大跃进”几乎蔓延大学城,他把这些都写进了小说。

关于中国教育、关于残酷青春、关于房产界或是关于影视界,你想问啥就问啥。

@一路9603:我有点害怕您小说中的那种虚无感,作为女读者,我注意到《云中人》中的女性:都是受害者,这也是您眼中女性的普遍遭遇?

提问方式:

1.关注新浪微博@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weibo.com/u/2490974504),#问问王刚#+问题+@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

2.发送至邮箱sh@hxdsb.com(注明“问问王刚”)征集问题时间截至3月13日。

参与微访谈的幸运读者将获王刚签名新书。(本报记者 宋晖)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