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南方都市报
前日,广东省公布的珠三角九市17个监测点的PM2.5数据日均值无一超过新国标,空气质量多为优良。但有广东市民质疑,广州、深圳、中山等多个城市的监测点,多设在环境良好的学校、公园、郊区、农村等,这样测出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珠三角监测点非公园即农村
深圳多数监测点位于植被覆盖较好、比较开阔的场所
在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的8楼,记者看到环境监测点分布沙盘:18个监测点虽然平均分布在深圳全市各区范围内,但多数监测点位于植被覆盖较好、比较开阔的场所。
这些站点,多数远离空气质量差的工业区,基本无空气污染。为何提供监测数据的深圳18个环境监测点都设在环境良好的开阔地段,而深圳几条主要干道却都被排除在外?
记者发现,广东省的17个监测点中,广州有四个监测点,四个点中,两个位于风景区,另外两个也比较偏。此外,全省还有一些站点甚至在农村。中山的市民也有相同的疑问。该市城区的四个监测站中,3个选点位于公园,数据能真实反映中山的状况吗?
广东将在道路附近增设监测点
选点要考虑代表性,其次是各点之间监测条件的一致性
专家介绍,2007年,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对国控监测网、区域网或城市网监测站点有明确选点规范。
据悉,该规范要求监测站的选点要能“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广东各监测点基本上按照这一标准执行。
一个城市由多个功能区组成,选点首先要考虑代表性,其次是各点之间监测条件的一致性(控制误差)。现有站点的设计,多是从区域或城市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据称,为监测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广东下一步将在道路附近增设监测点。
农村郊区PM2.5数值未必就低
专家称,在城市外围设点,才能更科学地评估污染状况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大气环境首席专家钟流举表示,目前国家的监测体系的监测点,都集中在各市的市区。从广东省的角度来看,需要在外围布局一些点,才能够科学评估一个城市整体的空气质量。
他表示,城市外围监测浓度不一定会比市区低,有可能臭氧的浓度还会比市区高。因为PM2.5在大气中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在气流的作用下存在输送的特性,所以农村和郊区的PM2.5数值未必就会低,有时候甚至会比城区高。所以需要在外围设点,才能更科学地评估污染状况,也需要这些监测点去评估政府各种环保措施,它是否有针对性,它的成效到底如何。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信息室主任黄远峰也解释说,该市监测子站之所以多位于公园和学校内,其中一个原因是便于日常维护和管理。
香港监测站3个建在商业街边
分布是否合理,关键是要看检测地点是否有很多人居住
据了解,香港的14个PM2.5监测站中,11个位于远离路边的政府建筑物上。但其中葵涌、观塘、深水埗、荃湾4个监测站位于人口稠密兼有工商业发展的住宅区。其余7个均位于住宅区,还有3个(铜锣湾、中环、旺角)位于传统商业旺区路边。
香港科技大学大气研究所中心主任刘启汉解释,将监测站放置于建筑物上是世界主流做法。但因亚洲城市路边人比较多,所以香港同时在路边设了监测站。他表示,广深等地在公园设站也无太大问题,因为PM2.5扩散比较平均,也不会因为在公园内外而令数据特别低。
据介绍,分布是否合理关键是要看检测地点是否有很多人居住。因为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市民受到的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