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蔡镇金 通讯员 江然 赖青莉
本报讯 3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气象日。昨日,省气象大院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让普通市民了解天气预报的神秘一面。
气象台是如何采集气象信息并发布天气预报的呢?昨日,省气象局一一为市民作出了解答:温度用百叶箱测量,雨量用雷达采集,高空风向、风速等用氢气球测量,气象应急指挥现场“捕捉”台风……不过,最让市民好奇的是,天气预报主持人背后的那块动态的卫星云图。
当市民们来到天气预报的演播室时,惊讶地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卫星云图,主持人身后的,只不过是一块布。在现场,主持人就是在这块布上“指指点点”地播报天气。只是一块布,那主持人是如何准确地指出地点的呢?这就需要监视器帮忙了,工作人员先把天气信息输入监视器,主持人根据监视器上显示的卫星云图来播报天气。后期通过“抠像”技术,将主持人和卫星云图合成到一起,呈现出电视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