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熙慧
本报讯 “我们这里有一座清朝古墓被盗了,出了一具干尸,被人丢在山上。”昨日上午,家住宁德霞浦的严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968111报料,称古墓内的干尸身穿绣有龙形的朝服,好像是个当官的,从来没有见过。
记者接到报料后随即与宁德市霞浦县博物馆取得联系,得知确实在霞浦县松港街道上楼村有古墓被盗,棺内干尸身着朝服,被抛掷荒野。
干尸 辫子还很清楚
“山上有干尸的消息在县城里炸开了锅,很多人跑到山上看。”报料人严先生说,尸体是个男人,身上的衣服穿了好多层,头上还梳着辫子,很清楚。严先生说,干尸周围的气味太难闻,已经散发出恶臭。
霞浦县博物馆吴春明馆长介绍说,3月17日下午,当地群众上山时发现这具干尸,马上拨打当地110报警,随后110联系到县博物馆。他当天晚上8点半就赶到现场,确认是清代古墓被盗,被抛到荒野的是一具古尸。
吴春明馆长说,这具干尸是被盗墓贼从棺材内拖出来丢在外面的。衣服散乱、胳膊拧到背后,都是盗墓贼翻动尸体上的陪葬品造成的。
古墓 家族墓,已130年
昨日,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再次赶到现场记录,并在现场初步整理散落在外的服饰。工作人员现场调查后认为,此墓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为四圹“凤”字墓。目前四圹均已被盗。其左边一圹保存有完整男性干尸一具,脚套官靴,蟒袍加身,遗憾的是已被盗墓贼拖出墓室。
“清代光绪八年为公元1882年,距今整整130年。古墓墓室分成四圹,是家族墓,葬有两对夫妻。”吴馆长介绍,上世纪50年代,这座墓就被盗过一次,中间两个墓室打开了,但是没有这次破坏这么严重。干尸是从最左侧的墓圹内拖出来的。
同时被盗的还有相邻的一座清代古墓,是方姓家族,乾隆年间的墓葬。
官服一整套,仍是私产霞浦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干尸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里面有棉衣,外面则是藏青色的丝绸官服,脚上还穿着与朝靴配套的袜子。
“官服正面的补子只有一半,看不出具体花纹,不过在官服的背后,金色丝线绣着3条龙。”吴春明馆长介绍,衣服整体保存比较好,贴身的是一层黄色的棉麻内衣,外面是藏青色棉服,最外层是丝绸官服。
吴馆长说,清代官服保存较好,可以整理出清代整套官服的规格,如果通过特殊的处理,可以放置在博物馆保管供人参观。“但是,博物馆暂时还不能先将衣服带回去。”吴馆长说,古墓距今才130年,是有主的,这些都属于墓主人后代所有。
除此之外,古墓的造型也比较完整,也是研究当时墓葬习俗很好的资料。
他是谁? 清五品大员,奉政大夫
根据墓碑,干尸为“太原堂”弼庵公,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这是霞浦县目前发现的官职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干尸,文物部门将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墓志铭,墓碑上没有明确写出墓主人的姓名,寻找后人有一定难度。博物馆方面表示,希望古墓后裔能够与他们取得联系,对墓葬以及陪葬品进行有效保护。
“虽然不知道墓主人姓名,但从墓碑上得知他为五品官。”吴馆长介绍,他们在现场找到了墓地风水石碑,还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墓碑上刻着“奉政大夫”、“宜人”等字样。
这在清代是怎样的职位?吴馆长说,“奉政大夫”一职,在清代为文官封赠之阶,按清朝典制,官员分为九品,其中奉政大夫对应的官阶是正五品,如同现在地市级领导干部。“宜人”是封建时代命妇的封号。宋代政和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为何没腐烂? 防腐、密封做得好
福建博物院有关专家解释,通常古墓中的尸体有干尸和湿尸两种,像在新疆楼兰地区,因当地气候干燥,发现的均为毫无水分的自然干尸。福州地区曾多次发现湿尸,现在陈列在福州市博物馆内的就是。霞浦发现的这具干尸与新疆地区的干尸不同,尸体使用香料进行特殊的防腐处理,加上墓室密闭环境好,形成缺氧的状态,延缓了尸体的腐烂。
感谢严先生提供新闻线索,奖励线索费200元。
感谢霞浦县博物馆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