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海峡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面对交流 希望绿营敞开双臂
赠台大熊猫圆圆再做一次人工授精
连陈水扁也不相信“3·19枪击案”破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结束大陆行
面对交流 希望绿营敞开双臂

罗致政十七日回到台湾
 

N海潮

由大陆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0届两岸关系研讨会日前在云南腾冲举行,110多名相关人士参加,台湾方面近50人。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前民进党大陆事务部主任董立文以及前陈水扁办公室主任陈淞山受邀参加了会议。罗致政日前结束大陆行返台。他说,自己只是“个案”而非“模式”,未来透过双方实际互动能否发展出模式,还需要观察,但他希望民进党做法更灵活更有弹性。

只是个人身份不是“民共交流”

罗致政17日晚返抵台湾受访时指出,这次大陆行程,不是党对党的交流,不能称为“民共交流”,他是以个人身份出席,透过双方互动,大陆方面也正视到台湾内部有不同的声音、正视到绿营声音的客观存在。

罗致政表示,他在研讨会上也明确点出,如果民主政治是台湾重要的政治选择方式,政党轮替就将是常态,大陆要面对民进党的客观存在,民进党不会是永远的反对党,有一天大家会面对面。

被询及民进党两岸路线是否需要更动,罗致政说,这不完全是路线的问题。但他希望民进党在做法上“更灵活、更有弹性”,例如对于大陆学者专家,党要敞开双臂与他们交流。

两岸相互了解永远不会嫌多

罗致政表示,对民进党来说,两岸问题不可回避,但如何处理,民进党内有不同主张,但无论如何,也必须要先对大陆有第一手的了解。

罗致政表示,“了解永远不嫌多”,希望类似这样的交流未来能够继续。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互动是增进了解的必要途径,而两岸沟通对话是必要的,透过互动增进彼此了解是很重要的,民进党和大陆要“求同存异”,增进互动与了解。

罗致政说,分组讨论2008年到2012年两岸关系的进展,以及两岸关系进展的启示与检讨,他先听大陆学者的意见,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台湾整体情势发展、政治变化,他的观点是绿营观点,但不是为民进党政策辩护,希望大陆多听听台湾另外一半人民的想法。

至于民进党人士未来是否会与大陆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罗致政说,这取决于未来台湾内部民意的变化以及民进党内部政策的思考与调整。

改掉“中国”称呼民进党就要解散?

民进党“立委”陈其迈表示,因为“中国人投资条例草案”经常被国民党阻挡,为了去敏感性,在“两岸小组”会议中提出讨论要不要将“中国人投资条例草案”改成“两岸投资条例草案”,但只针对这个草案,并非扩大通用。

谢系人马、民进党“立委”管碧玲受访时表示,“两岸小组”会议讨论将投资条例草案名称修改为两岸,这只是个案,“不可能成为通案”,如果民进党要将对“中国”的称呼改为“中国大陆”或是“两岸”,“那民进党就要解散了”。

至于罗致政赴大陆参与两岸论坛,是否是民进党在中国大陆政策上迈进一步,管碧玲也说,高雄市长陈菊之前因行销高雄举行的世界运动会前往中国大陆访问,那时就已经是民进党的突破,罗致政前往大陆并没有脱离党的两岸政策范围。

管碧玲也说,党内人士访大陆需要向党中央报备,但台湾内部民进党与大陆人士交流,也需要建立机制。

新潮流大老、“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接受访问时表示,不论称呼“是中国或是大陆”,自然就好。

新闻麻辣烫

路线与方向

有交流就有沟通的机会,有接触就有了解的可能。民进党愿意迈出交流的一步,当然是好事。第一步当然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不可能立即触及实质性的问题。虽然这是试探性的一步,但这是处在焦虑与不安状态之下的民进党迈出的理性的一步。

今年的这场败仗,警醒了民进党的一部分人,未来民进党是否与大陆扩大交流,外因在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和台湾内部要求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民意给予民进党的压力,内因是民进党内部有识之士要求思考与调整两岸政策的呼声能否成为党内主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促成民进党改变的外部因素已经基本具备,主流民意希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双赢,现在的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的内部因素,民进党能否真正认识到目前民进党两岸政策最大的障碍就是其“一边一国”定位和民进党的“台独党纲”。罗致政提出民进党和大陆之间要“求同存异”,民进党要找出与大陆的“同”,如果其意识形态没有转变,何来的“同”而言?所以,二轨交流是第一步,民进党必须在交流与接触中改变其路线与方向,形成“一个中国”的共识,这才是根本所在。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