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已有5个残障儿家庭获资助
凝聚合力 共创残疾人事业美好明天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据本报“关爱残障儿童”爱心活动计划,每个困难家庭都会获得5000元补助。截止到昨天——
已有5个残障儿家庭获资助

 

N本报记者 张伟 江方方 张超晖

本报讯 接过5000元捐助款时,陈秀燕的一只手还紧紧拽着儿子小康。7岁的小康三年前被查出自闭症,从那时起陈秀燕就跟他寸步不离。2年前,母子俩来到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过程。

和他们一起收到钱的,有4岁的小宁和妈妈徐素莲、4岁的小凯和妈妈,他们都是康复中心的“租训一族”。为了孩子,这些妈妈都辞了工作,家里全靠孩子爸爸在外打工,每月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根据本报“关爱残障儿童”爱心活动计划,每个困难家庭都会获得5000元补助。截止到昨天,已经有5个家庭获得第一批资助。

社会捐款近3万 绝大多数是“匿名”

据昨日统计,不含省福彩中心捐赠的15万元善款,到本报热线968111中心捐款的,和直接汇入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账号的善款,已达27300元。昨天交到残障儿童家庭手中的善款,全部来自这笔捐赠。

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这几天都有市民陆续来看孩子,有些市民直接去了报道中说的家长聚居的附近村子,送牛奶,送水果。这些好心人,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在此替残障儿童和家长,谢谢你们了!

还有仓山的吴先生,昨天下午,吴先生特地给我们送来了2000元钱。记者邀请他一起去康复中心,把钱当面交给孩子,吴先生笑笑:“我就不去了,你们替我转交吧。”甚至连捐赠证书,吴先生也说不要了。这位30岁左右的男子说了句掏心窝的话:“我们不愁吃不愁喝,有点闲钱就做做好事,不用别人记得我。”

跟他一样,捐了1万元的黄先生也很低调,他原本要把钱当面交给陈芳和阿伟母子,听说两人当天不在,就把钱留给了康复中心的老师,让他们转交。昨天,这笔钱已经交给母子俩和另外一个残障孩子的家庭。还有很多市民陆续捐来100元、200元、500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留下名字。

带着孩子来探望 让残障儿不再孤单

让记者感动的是,“关爱残障儿童”爱心活动启动10天来,打进968111的电话已有300多个。

昨天,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还来了一个特殊的市民。周女士是福州一个“妈妈群”的成员,看了本报报道,群里的“妈妈”们聊开了。“残障儿童的妈妈,可以咬着牙坚持那么多年,真的很伟大。”周女士说,大伙一合计,希望能够帮帮这些孩子和妈妈,“我们不仅仅想捐钱,还希望能够长期联系,照顾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做康复。”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康复中心的老师们的支持。“说实话,除了生病,除了缺钱,残障孩子和妈妈也很缺沟通。”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妈妈带着孩子做康复,爸爸在外打拼赚钱,是中心里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家庭的生存状态。“他们在福州租房子,忍受着寂寞。有些父母在老家,甚至会被亲友说闲话,他们需要倾诉。而这一点,我们目前还力所不及。”

周女士当场跟群友们打了电话,请康复中心的老师帮忙选几个家庭,他们可以来做义工,也可以轮流来帮忙做家务,“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来,这样残障的孩子们就有伴了。”

郑先生捐的,则是一批特殊的“生活用具”。老郑是个民间发明家,鼓捣出“智能坐便器”。“安在马桶上,扳一下开关,就可以喷水清理,就不用拿手纸擦。方便完,拿一块干燥的布擦一擦就行了。”郑先生说,他看到本报介绍,不少脑瘫儿童的四肢运动功能都受到损伤,如果用上他的“智能坐便器”,可以让父母省不少事。

不过,让郑先生和记者都没想到的是,这种“坐便器”必须安在马桶上,而康复中心的不少家庭因为极度贫困,租住的房子或者家里甚至用的还是蹲位。郑先生最后留下一个“坐便器”的样品,让老师交给一个家里有马桶的孩子,“如果方便用,孩子们要多少,我捐多少。”

征集令

为继续深化“走转改”,时值3月雷锋月,本报联合省残联,发起“大手拉小手,关爱贫困残障儿童”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爱心结对子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帮助、关心这个贫困群体,加入到这个爱心事业中。

本报作为发起单位,从省残联直属的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中,挑选那些最贫困的家庭,您可以通过结对子、捐款捐物等方式向这个群体伸出温暖之手。援助人可以指名把捐助款捐给一人或多人,可认捐一年,也可认捐多年(一人一年认捐为5000元)。

户名: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账号:1402029109014403839

开户行:福州市工行洪山支行(请注明:捐助残障儿童)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