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名家大腕为福建文学支招
家藏古董花瓶搬家找谁?
房子漏水遇山寨堵漏 折腾
煤气灶清洗 打火灵敏火力旺
房屋“毛病”大小活全接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文学高峰论坛将在福州举办
名家大腕为福建文学支招

刘醒龙
毕飞宇
南帆
 

刘醒龙 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

毫无疑问,刘醒龙是作家中典型的50后。像所有50后一样,他从社会的底层,一个普通水利工人起跳,经历了无数人生转折和挫折,成为一名现实主义的作家。

56岁的刘醒龙有很多重要头衔: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创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芳草杂志社总编。

为这些头衔背书的,是他已出版的近千万言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十部共十二卷,中、短篇小说集二十三部二十六卷……最新出版的《寂寞如重金属》,则是他的散文集。

这位忧世伤生的作家,关注的是乡村,是社会底层人的命运。他的代表作《凤凰琴》和《天行者》,是少有的关注中国农村的四百万民办教师的文学作品。小说没有巨大悬念,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在不少贫穷的乡村学校,他的《凤凰琴》和《天行者》人手一册,摆在民办教师们的床边和案头。他的质朴的文字,给予贫苦的“民间英雄”以精神的滋养和支撑。对于社会不公,他的笔掉过头来开火,他说,“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

为什么要如此书写?刘醒龙的回答是:“……写小人物,推举凡人百姓,是为了对真理还原。比如生活,从来就是由数不清的小事情和小人物累积起来的,由不得大人物摆布。伟大和崇高,总是由卑微所体现。”

代表作品:

《凤凰琴》《分享艰难》《爱到永远》《天行者》

等获奖纪录:

《挑担茶叶上北京》获鲁迅文学奖(1998年)

《凤凰琴》与《挑担茶叶上北京》获首届青年文学成就奖(2004年)

《圣天门口》获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大奖(2006年)、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2009年)

《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

影视改编:

《圣天门口》由邹静之编剧,张黎执导,段奕宏、小宋佳等领衔主演

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脸对脸》

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戏曲文华奖

毕飞宇 越过大奖飞得更高

几部叫得出名字的代表作、几个获奖纪录、几部影视原著,就是一个作家的所有吗?

毕飞宇显然不止于此。

毕飞宇,江苏名作家出身,作品被多次翻译到英语世界里,直到今年,才终于做了一套像样的西装,这以前都是向朋友借的。真正帅气的男人,无须衣装,毕飞宇可谓现身说法。

毕飞宇的作品,在国内拿大奖拿到手软,却不表示他逢奖必受——2009年,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将“年度小说家奖”颁给毕飞宇,被毕飞宇婉拒——婉拒并不奇怪,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大事炒作,三年过去,所有传媒依然无法爆料,当初的拒绝是为什么。在这一点上,作家毕飞宇真正有格。

毕飞宇的文字有多好?这点可以见仁见智,但他的162条新浪微博,为他引来了接近57万粉丝,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微博上有一段毕飞宇本人演讲的文字,挑剔如记者,都觉得可圈可点:“2011年8月,我路过伦敦,去探望狄更斯故居。我不会说英语,但我知道查尔斯·狄更斯怎么说。一路上,我逢人就唠叨:——查尔斯·狄更斯——查尔斯·狄更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每念叨一次,我的面前就会出现一根英国人的食指。我沿着所有的食指行走,当这些食指加在一起的时候,奇迹出现,我站在了查尔斯·狄更斯家的客厅里。谢天谢地,每一根食指都是正确的。”

——谢天谢地,我们看到了毕飞宇不止于以往作品——那些农村文学、乡镇文学、底层文学之外,他还会有别的一些什么?一个已经48岁的作家,还有可供挖掘的未知领域,对文学经典的虔诚向往,对世界的期待,他显然还可以飞得更高。

代表作品:

《青衣》《玉米》《推拿》等

获奖纪录:

《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998年)

《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

《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

影视改编:

《上海往事》改编为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青衣》改编为徐帆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青衣》

今年2月7日,《推拿》剧组成立,由康洪雷(《青衣》《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执导,濮存昕主演。《青衣》是首部反映盲人生活的电视剧。

南帆 三本获奖书和三个“南帆”

福建曾三次摘得“鲁奖”,第一届郭风荣获“散文杂文荣誉奖”,此后10年,福建与这个全国性文学的最高奖项无缘,一直到2007年,南帆凭借《辛亥年的枪声》摘得“优秀散文杂文奖”。2010年南帆凭专著《五种形象》再得“鲁奖”,这一次获得的是文学理论评论类大奖。同一人跨界摘奖在“鲁奖”史上并不多见,而福州人南帆做到了。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约是南帆写作的初衷,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文学评论,南帆总是能够找到他看世界的角度。

写《辛亥年的枪声》(收录的两篇历史大散文《辛亥年的枪声》《戊戌年的铡刀》),南帆从历史中揪出了同乡林觉民、林旭,却描绘出一个历史事件的多样面孔和一个人的复杂情怀。“人类的进步需要付出代价,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20多岁的人,年纪轻轻就敢把命交出去,我们自己能做到吗?他的妻子陈意映呢?人们只记住了《与妻书》中的她,可是她的伤痛和哀愁呢……我以前总觉得英雄在远方,原来英雄就在身边啊。这些思考积累起来,触动了我,于是写作开始了。外地人说起福建常常是不屑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福建有谁?我写这么两篇历史散文,也就是想写几个英雄让他们瞧瞧!”

如果说《辛亥年的枪声》中带着一种叫“热血”的东西,那么评论专著《五种形象》则更多是带着理性与冷静。专著集中考察了五个曾经在文学史上十分活跃的概念:典型,现代主义,底层,小资产阶级,无厘头。这些概念的各自脉络和此起彼伏形成了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文化史的转折。

另一部为人熟知的获奖书是早几年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是带着写作者“体温”的文字,是一本私人的影像簿,南帆在感受和描述“时代”这个闪烁在他父母身上的大词。父母的历史永远是一个特殊的角落;然而,由父母亲这代人一块块砖头垒起来的日子,被南帆探寻的目光踩进来了,并且踩出了一段既陌生又可感可触的历史。

三本书,你能看到三个不同的南帆。人原本就应是如此丰富。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州,本名张帆,作家、评论家、学者。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