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宋晖
本周《林书豪:梦想的力量》的作者安吉勇和读者们聊林书豪的故事,他说关注LIN与他的水平和肤色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身上的精神,在LIN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草根的励志故事。
球场上的林书豪
@三山阁:林书豪最让您感动的品质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你多次自费观看林成名前的比赛?那时候让你看好他的原因是什么?
安吉勇:林书豪的优秀品质太多了,但让我感动最深的是他在逆境中崛起的奋斗精神。之所以多次自费观看林成名前的比赛,一是因为我当时恰好在美国,工作学习比较轻松,有足够的精力和经济条件。我本人是一个体育迷,有一次在加州看篮球比赛,无意中发现了林书豪,就记住了他,后来只要机会方便,都会去看他打比赛。
@阿晨:如何评价他打上首发的第一个NBA赛季?在勇士和尼克斯打球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能在本赛季突然崛起,谁对林的帮助最大?
安吉勇:a.一定是前无古人。从大爆发后到现在的稳定发挥,已经证明他完全融入了this game。
b.现在林书豪在纽约的发挥比过去自信了很多。当然这和过去没有固定的上场时间,不容易打出自信有很大关系,现在已经“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c.但是这个赛季,对林书豪帮助最大的或许就是运气和林书豪自己了。如果没有尼克斯队的大面积伤病,林书豪很难有机会得到固定上场时间,而如果他没有把握住,也没有出头天。
@爱书大王:他被媒体称为“亚洲纳什”,请问如何看待纳什与他之间的比较?
安吉勇:“亚洲纳什”的称号由来已久了,我也觉得林书豪除了在助攻上有些纳什当年的影子之外,其他地方并不是很像纳什,两个人的风格不一样。当然,林书豪还年轻,凭他的内心,我深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成为和纳什一样出色的球员。
球场之外的林书豪
@王者之风166_fm8:林书豪的出现给中国篮球带来什么启示?为何林书豪这个后卫能在美国出现,而中国却只能冒出大中锋姚明?偶然还是必然?
安吉勇:中国篮球我也十分关注。现在CBA总决赛正在开打,在我回答你问题的时候总比分是北京3比1领先广东。半决赛北京队和山西队闹出了不愉快,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暴露了赛事管理者的一些不足。姚明是这个体制下的突围者,自身条件和努力使他成为英雄,但是中国篮球的各个方面如果不尽快提高,我想,下一个姚明出现的概率很低,出现一个林书豪式的球员也是一样。
@爱书大王: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他的家庭环境是传统的中式,可他身边的成长环境都是美式的,他会感觉到很明显的文化冲突吗?
安吉勇:这个问题应该直接问林书豪。“文化冲突”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叫“文化休克”。他从小生活在美国,至于在他的家庭内外是否有“休克”,只有当事人自己感觉最强烈。
@宋那个晖:作家毕飞宇先生说,林书豪的成败与民族自豪感无关,因为林顶多是个ABC。而他也表示不一定会代表中国队打比赛,你是怎么看他的观点?
安吉勇:我认为毕先生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林书豪被如此关注与他的水平和肤色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身上的精神。林书豪的竞技水平说实话离天皇巨星还有些距离,但他身上的气场支撑着他从草根一步步走到今天,这种精神是让他被如此关注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体育精神,其次是超越体育的励志精神。
@盆栽夏:和他有过直接的交流吗?他给你的感觉怎样,在你看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说说和他接触的细节吗?有哪些是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安吉勇:我看过他很多比赛,要过很多次签名。那时候索要他签名的人还不多。他给我一种舒服的感觉,有点大智若愚的意思。和他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因为他比我高很多。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球场上,无论什么情况下,他都不留余力地奔跑,从没有见到他在场上溜达的情况,和场上其他球员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比,我想这也是他如今成功的原因吧。
@宋那个晖:林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励志片,说说你所了解的励志的林书豪。
安吉勇:我所了解的林书豪比一般球迷是要多的。正是因为从他身上看到了很多的闪光之处,我才从他默默无闻的时候就一直关注着他,他也很争气,在书还未出版之前就红透了全球。具体的励志林书豪,大家可以在《林书豪:梦想的力量》中找到我总结的12个答案。
下期嘉宾:刘醒龙
“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下月初将在福州举办(详见今日N6~N7版),而出席此次论坛的作家刘醒龙首先应邀接受读者们的第一次采访。
这位作家可不简单,他是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双料获得者,他是《芳草》杂志社总编,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的人群,和海都一样,都是最广大的老百姓。值得一提的是,20年间,他从《凤凰琴》到《天行者》,始终关注被忽略的民办教师。
下周,刘作家真人就要来福州了。海都这就给你一个与大作家交流的机会!关于文学、关于电视剧、关于民办教师、关于故乡……什么都可以问。
提问方式:
1.关注新浪微博@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weibo.com/u/2490974504),#问刘醒龙#+问题+@海峡都市报文化周刊。
2.发送至邮箱sh@hx-dsb.com(注明“问刘醒龙”),征集问题时间截至4月3日中午12时。
(本报记者 郭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