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明,台湾轻轻告诉你……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已有数批驻台记者,回来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台湾环境的干净整洁,民众待人接物的礼貌周到,公共场合的安静有序,相处之间的淡定平和。本报曾经做过福州文明与不文明现象的系列报道,这一组驻台记者亲历的台湾文明的小故事,或许可以给人一些触动和思考,平日是不是应该多一些自律、宽容、谦让、淡定?
文明,台湾轻轻告诉你……

台北市民极少闯红灯
 

台北的排队文化

N本报驻台记者 关永辉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人们的文明程度。

在台北处处都能见到自动扶梯,而乘坐扶梯的市民都自觉地靠右站,左侧留出一条通道,给需要赶路的人。

要观察台北人的靠右文化,捷运(地铁)站是最佳的观察点。每天上百万次的人流在地铁站通过自动扶梯进进出出,川流不息的人潮乘坐扶梯,但依然十分有序,他们按照先后顺序靠在扶梯右侧,左侧的通道供行色匆匆的人通行。

许多外地来台北的人都惊叹于台北的“靠右文化”,称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某一处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上百万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就着实让人惊叹。

在台北上下班高峰期,乘坐地铁或公交车,需要的并不是体力或速度,恰恰是存于人们心中的规矩。

台北地铁的月台,每个车门前的地面都画有排队的标线,无论多拥挤,乘客们总是先下后上,根本不会挤成一团。更有意思的是,如果等车的市民看到车厢里已站满乘客,就不会使劲往车里硬挤,而是静静地等候下一趟车的到来,所以在台北乘坐公共交通,即便是高峰期,你也不用担心会被挤得双脚腾空。

排队文化在其他场合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排队已成为台北人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在台北的两个多月里,在地铁站、公车站、商场里,还未见到因排队而发生争执的现象,更别说因此而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架的场景。

生活有你更精彩

N本报前驻台记者 李薇

“你们看,这个八卦藻井,是用几百根木材以卯榫结构连接而成的,没有用一根铁钉喔!”在鹿港龙山寺,一位姓林的高中男生热情地给记者讲解。尽管他的解说略显青涩,但那颗热忱的心却让人感动不已。瘦瘦高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小林,是鹿港高中的高一学生。他是学校历史社团的成员,每个周末,社团都会派出两名成员到龙山寺当志工,义务为游客讲解。

小林只是台湾70多万名志工的一员。台湾的志工是一个规模庞大又充满爱心的群体,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急公好义、助人为乐”。记者在台湾的3个月里,多次感受到台湾志工的爱心投入、辛勤付出和专业能力。

记得去年4月,阿里山小火车发生翻覆,记者当天傍晚赶到嘉义市圣马尔定医院时,发现那里已经有大量志工在有序而忙碌地工作。他们陪伴、看护大陆伤员,跟他们聊天,缓解他们的情绪,还免费提供稀饭、馒头等食物。定期到医院做导医的志工陈小鲸告诉记者,没有人通知他们来,大家都是在得到消息后自发赶到医院帮忙的。

台湾志工的专业水准之高也令人惊叹。在台北故宫的一次瓷器展上,一名气质优雅的女讲解员对历代瓷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事后才得知,她居然也是一名志工!

据了解,台湾社会有较为完善的志工体系,当局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如果从事志工服务300个小时以上,可以申请“荣誉卡”;志工服务经历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参考。

也说一声“谢谢”

N本报前驻台记者 陈有池

在台湾,“谢谢”两个字虽然简单,却有很多种说法。

中年以上的台湾男子,说的时候是很短促的两个字:“谢谢”;而年轻男同胞和多数的台湾女子,这两个字就会念成“谢——些——”,音调拉得很长,给人以糯米般的感觉。大陆民众都熟悉林志玲的“嗲”,其实,在台湾,满街都是林志玲。

这是题外话了。

之所以专门迸出“谢谢”,是因为在台湾每时每刻都能听到这两个字,乃至于觉得是每个人的口头禅似的,而每次听到,都感觉到那么一股真诚。

买东西付钱,会听到“谢谢”;打车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司机提醒后系上,会听到“谢谢”;联系采访的时候,人家会说“谢谢您给我一次表达的机会”;乘坐公交车下车时,司机会对你说声谢谢;乃至于有一次和一群台湾的朋友聚会,结束后,买单的人站起来,对整桌人团团作揖,说“谢谢你们的宝贵时间”……

我经常在想,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存在文明与不文明之分的话,那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不论贫富贵贱,是否能够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而在台湾这种舒服的感觉无处不在。

在台湾逛商场,服务员随叫随到,但是当你想自己随便逛一逛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黏着你不放,脸上的微笑依旧,“谢谢”两字一样轻声温和。

舒服而不束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往往力不从心的一句话,大概是我对于台湾社会文明的一点感悟,并可时常“见贤思齐”一番。

台湾这样倒垃圾

N本报前驻台记者 杨阳

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如何,我觉得,从市民对待垃圾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

初到台湾的某一个晚上,我约《中国时报》的杨记者会面,约定时间是晚上9点。见面后,还没有吃晚饭的杨记者解释说:“本来可以早点见面,但是我下班后先赶回家去扔垃圾,所以耽误了点时间。”原来,台北采取的是“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垃圾车有固定的清运路线,隔一段时间就来收各家各户产生的生活垃圾。

这就造就了台北一个独特的街景:如果在街道旁边某一个点看到一长队人都拿着大大的垃圾袋,十有八九是在等待垃圾车上门收垃圾了。在台北,我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从我居住的忠孝东路,到经常采访需要前往的信义计划区,从人才济济的台湾大学,到普通市民聚居的内湖等地,无一例外。

让我更加钦佩的是台北市民对于垃圾清运的配合程度。台北很少有路边的垃圾箱,所以,台北市民都是在自己的提包内装一个小袋放垃圾,再到家里或单位统一投入垃圾袋。对此举台北市民几乎无怨言,甚至邻里之间还经常相互帮忙扔垃圾。扔垃圾这一看似很小的事情,也让台北的城市文明形象大“加分”。

就是因为台北市民对于维护城市环境的自觉和努力,现在台北已经成为全球最洁净的城市之一,目前,这一模式也从台北推广到高雄、新北、台中等城市。不少大陆游客对于台湾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干净,而殊不知,干净的背后是无数台湾民众对城市文明和整洁做出的努力。

公交车上的男老师

N本报前驻台记者 之光

有一件事情,印象之深刻,我至今难以忘怀。

3月的台北花红柳绿,暖风拂面,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台北故宫公交车站,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如快乐的小鸟,飞奔上了进站的公交车。最后一个上车的是一位三十出头的男老师,穿着夹克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一个双肩包,清爽利落。

正值中午,车厢里面人比较多,但是孩子们各自都找到位子坐下了。老师上车后眼光前后巡视了一遍,清点了一下人数,只见他微微皱了一下眉头,随后轻声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现在是高年级的学生了,上车后应该怎么做啊?”孩子们赶快起来把位子让给站着的叔叔阿姨,小学生两人一组挤在一个位子上说笑着,如同叽叽喳喳的小鸟……

我观察了一下老师,他并没有找位子坐下,脸上仍然比较严肃。果不其然,老师竖起食指,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只说了四个字,“安静、句号”。车厢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孩子们的高声说笑变成了窃窃私语。

老师仍然没有坐下,而是从双肩包里拿出作业本,逐个位子找学生谈话。坐在我前面的小男生,显然是个调皮蛋,老师站在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还欠老师一样东西,记得吗?小调皮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老师又说,记得明天一定要带来好吗?小调皮使劲地点了点头。老师离开后,我问小男生,你欠了老师什么啊,他悄悄地告诉我,“一篇作文,我晚上回去写,明天交给老师。”说完还吐了吐舌头。

这个春游日,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孩子们会记住的。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文明的心灵就是这样养成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