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回报社会 赚再多钱都没价值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白手起家,成为商界的一个传奇;他回报社会,公益善举遍及全国;他说,商人不仅要赚钱,而且要赚大钱,更要有水准地花钱——
不回报社会 赚再多钱都没价值

林树哲
 

N本报记者 薛辉

本报讯 第一位回闽投资创业的港商,率先打出福建第一则商业广告,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公益善举遍及福建乃至全国各地,银紫荆星章获得者……福建人提起林树哲,总有很多话要说。

这个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敢于吃螃蟹来闽的南安籍港商,30多年来已成为商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从上世纪70年代怀揣着10元港币只身前往香港闯荡,到今日南益集团的辉煌,林树哲一直未改的,是敢拼会赢的闯劲和对家乡不舍的牵挂。

近日,我们有幸前往深圳,聆听林树哲先生讲述他和福建难以割舍的情缘。

“有梦想才能开天辟地”

刚到香港时,林树哲从搬运工做起,并把这当成梦想的起点;多年后,林树哲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到港后的初步创业

1974年,林树哲获准赴港定居。他怀揣着仅有的10元港币,只身前往香港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初到香港,这里的繁华让林树哲震撼。不过,这里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

他从零开始,进了旅港实业家吕振万先生创办的织造厂,当起工人和货仓的搬运工。这个从南安走出来的年轻人,从不把这个最底层的工种当成苦差,而是他在香港成就梦想的起点。林树哲从这个别人看来只是苦力的岗位上,很快就上升至工厂管理层。

1976年,林树哲和朋友合办了一个小型的针织厂,虽然也就十几二十来个工人,但生意红红火火。不久,吕振万改造属下的南益织造厂,诚邀林树哲等加盟,两家公司合并为一家。林树哲全面出掌改组后的南益织造,并从此开始了自己事业的新天地。

而今的南益,已经成为在国内和国际上颇有名气的集团企业。

“敢于吃螃蟹是因为信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林树哲满怀对祖国的信心回到泉州投资,建成了泉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并为福建创下多个“第一”

为什么敢在上世纪80年代来闽投资?

林树哲笑着说,大家叫他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敢吃螃蟹是因为信任,相信国家,相信家乡的改革开放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人对投资迷失了方向,可林树哲却携巨资专门从香港乘飞机到内地加大投资。

当时,国门刚刚敞开,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前景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林树哲却满怀对祖国前途的信心。在吕振万董事长的支持下,1980年12月,林树哲率先跨越罗湖桥,在泉州南安官桥租用了一座仅800平方米的简陋车间,引进112台织机,招聘152位员工,创办了被誉为“闽南第一枝报春花”的南丰厂。

林树哲说,那时的基础设施确实很不完善,遇上停电,工人们就在烛光下坚持生产;通信落后,想摇一个电话与香港联系,要经过层层中转,费时大半天……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林树哲披挂上阵,下车间、装货、运输、报关,样样亲力亲为,带领香港和内地的员工共渡难关。一年后,他们终于站稳脚跟,打开新局面。

“1984年,我们已经发展成为泉州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开张前,我们想要在福建日报上刊登一整版的商业广告,可谁都不敢批,最后还是当时的项南书记特别批准的!”林树哲谈到这段往事,十分感慨。

1989年的一天,林树哲等人从香港包机返乡,这不是一趟普通的工作视察,而是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完成他返乡投资的第二大战略部署——首期投资3亿港元建设蟠龙综合工业开发区,为福建创下又一个“第一”。开发区首期占地1800亩,南星、华纺、南益纺织、南泰、南荣、环球花卉等公司也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之后,南益集团又在泉州市区相继创立南海、南建、南洋、南新、南明等企业。

“慈善不是救济,而是关爱”

林树哲说,他愿意去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慈善已变成他生活中的一种承担和社会责任

林树哲说,商人不仅要赚钱,而且要赚大钱。凡能赚到大钱的,靠一人不行,靠一个企业不行,赚钱的最重要基础在于整个社会共同构建起来的软件和硬件条件。然而,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有水准,要看他赚钱之后怎样花钱。赚了钱,如果忘了回报社会,再多的钱都是“无价值”的。

他所说的回报社会,便是他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对于捐赠,林树哲说要有“轻重缓急”。他说,捐资必须捐在刀刃上,比如教育。

林树哲说:“中国现在不缺项目,也不缺资金,但是,我认为在教育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今天我们大家有了初步的温饱,一部分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要忘记,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地方还有贫困子女上不了学。我们南益每年坚持拿出一定的利润回报社会,就是想贡献一些力量,表明我们的心意。”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侨大学都有南益集团捐建的教育设施。

多年来,南益集团与林树哲个人的捐款已逾3亿元人民币。谈到慈善,林树哲说,在他看来,“慈善不是救济,而是体现出一种关爱”,他说在奋斗之初,他一直拼命地想要多赚钱,到了如今,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如今,慈善已变成他生活中的一种承担和社会责任。

事业有成的林树哲并没有忘记母校泉州七中的栽培,他于1996年捐资100万元,创立“泉州七中林克雄教育基金会”,2000年,再次为母校捐建“春晖图书楼”。对于曾经教诲过他的老师们,林树哲充满感恩,只要老师有困难,他知道后都会想方设法帮忙解决。

“很幸运搭上祖国发展的列车”

林树哲很感谢祖国和家乡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让他的企业成长为国际上小有名气的企业

“我们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我希望他们在企业里,能够有回家的感觉。”谈到企业文化,林树哲说,为了缔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他提出营建家园式企业的概念,提高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他说:“我们要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一个幸福的家园,让大家像关心自己的家园一样关心企业。”林树哲说,每逢中秋,他常会回企业和员工们一起过节,这个时候对员工多一些关心和问候,让他们更愿意在企业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采访时,南安的老乡告诉我们,林树哲为了让港人能在香港也吃上地道的闽菜,自己也在香港开了一家闽菜馆,这种乡情实在让人感动。而林树哲则笑着说,这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回顾自己的30年奋斗,林树哲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个环节,我们都走过。我们很幸运,搭上了祖国发展的列车,而且从没有掉队。我一直感谢祖国和家乡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普通的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企业。看着自己的企业一步步地往前走,我由衷地感激和高兴!”

林树哲说,福建人爱国爱乡的思想非常浓厚,而且家乡于他们而言更加熟悉。上世纪80年代初刚改革开放不久,他回内地考察时,先想到了广东,再到福建来。对比之后他发现还是对家乡比较熟悉,这里人文环境较好。

他说,当时国内各地的开放程度不一,但家乡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比较好,当时就想如果投资不成功,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为家乡尽到力也不错。“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记者手记】

“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根”

在采访中,我们很多人都被林树哲深切的乡情所折服。

“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根。”林数哲说,自己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爱国华侨家庭,父辈的爱国精神让他一直充满敬仰。这么多年来,他对家乡的支持,始终秉承四个字——义无反顾。

他说,他很希望自己能站好自己这班岗,让下一辈站在高起点上,把爱国爱乡的传统好好继承下去。他也希望更多的闽籍港商加入到建设家乡的行列中,能够看到家乡在他们的努力下变得更好更美。

谈到自己30年的努力,林树哲说,“南益在内地从做来料加工到合资建厂、独资经营,再到多元化经营,就好比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一路走来,尽管很辛苦,但我很快乐。”

林数哲说,在自己看来,创业有“登峰”而无“造极”,登峰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态度,提醒他做事要“尽心尽力”,而这四个字,他也希望能够送给更多年轻人用作勉励。

采访时,不少人注意到林树哲的手机还是几年前的款式。

林树哲说,用了四年的手机一直都很好,所以没有必要更换和浪费。在生活里,“知足常乐”就是一种最好的人生态度。

请您来投票评选“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

投票时间:3月15日—5月5日

投票方式:短信投票:省内中国电信用户(天翼手机)发送“TP+候选人编号”至号码“106592460”;

省内移动用户发送“TP+候选人编号”至号码“10621758”;

省内联通用户发送“TP+候选人编号”至号码“1065582806”。

1.同一手机号码限投30票,每条短信每次可输入1个不同的参评编号进行投票;2.本次短信投票仅收取通信费,免收信息费。

网络投票:1.本次网络投票平台设在东南网(http://www.fjsen.com),投票用户必须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用于抽奖),主办单位对投票人信息严格保密;2.如果发现刷票,将删除票数;3.一个IP地址每日限投十票;4.一个身份证号码限投一票。

奖励办法:

为鼓励大家踊跃参与,本次投票每周抽奖一次,产生十名中奖者,每名奖励500元话费(直接充入中奖者手机号)。中奖者手机号将在《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网公布。

整个活动投票结束后进行一次大抽奖,奖励拟为:

A.一等奖一名 价值壹万元奖品

B.二等奖二名 价值伍仟元奖品

C.三等奖五名 价值贰仟元奖品

D.鼓励奖十名 价值伍佰元奖品

中奖者手机号将在《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网公布,凭身份证和手机号码领奖,偶然所得税由获奖者本人承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