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全国性的PM2.5监测发布提速,新一轮国内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治理大幕拉开。然而,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PM2.5年均值六年来未达标,而南京等地因测试点选择“偏生态”受到质疑(本报曾连续详细报道),针对国内PM2.5监测方法和标准之争也没有停歇。
初步估算,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在PM2.5监测设备上的总投入需20多亿元,但据记者了解,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不仅监测设备选取有争议,监测方法选取也显得颇为纠结。目前PM2.5的自动监测,国际常用方法为称重法、射线法和光散射法。仪器不同、方法不同,都可造成数据上的差异,即使一种仪器,厂家不同,也会形成差异。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介绍,PM2.5吸湿性较强,如果空气湿度增大,颗粒吸水后变重,用称重法监测,就可能造成数据失真。
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认为,PM2.5监测“重要的是确保在同一地区采用相对统一的方法,不要因为使用不同方法人为造成数据差,这样监测就失去意义”。据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在组织对PM2.5监测设备进行比对试验,指导全国做好PM2.5监测设备选型工作。另外,环境保护部也正在积极建立我国自己的监测设备适应性检测体系。
“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要不断贴近人民的感受。”专家认为,开展PM2.5攻坚战,就必须先解决PM2.5监测数据的“打架”问题,国内监测设备采购标准出台须尽快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