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福建新闻·影像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守候软木画的春天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候软木画的春天
N本报记者阮韵晨王浩志 实习生 施德翔 文/图
这幅软木画,取自于福州于山上的一处实景,老吴历时三年,才将其入画;老吴说,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有悟性,他一定倾囊相授
要打造一幅软木画,靠的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工具,一把刀片,一个镊子,无数个小时的静心,精雕细琢
三十人的工作室,只有三五个年轻人;老吴盼着更多年轻人加入,让福州工艺﹃三宝﹄之一的软木画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N本报记者 阮韵晨 王浩志

“不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是我心里放不下的担子——失传了要被祖宗骂的。”76岁的吴传福坦言,背负着传承与革新的使命,让他这软木画工艺的传人并不轻松。

传承和革新,也成为被誉为福州工艺“三宝”之一的软木画行业最重要的关键词。

走进这家位于福州软件园的工作室,包括另一位大师陈希炎在内的近20位艺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反反复复地将手上的软木精雕细琢。

“现在一共30个人,除了三五个年轻一点的学徒,其他都在50岁以上。”吴传福介绍,软木画行业的主力军还是退休后的老人,工作室里的80后寥寥可数,不过2人。

“软木画对入行者来说,得下苦功夫,可来钱又慢,是个需要长年积累的行业,很多年轻人没这个耐性。”吴老微微叹气道,“青黄不接”最有可能导致这行濒临失传。“如今,社会各界都在花大力气,帮我们找接班人。”他告诉记者,带徒弟不仅有政府补贴,教育部门还筹划着开设软木画工艺的专业,并直接在经济上补贴学生。

“已经在走上坡喽,只是路还很漫长。”吴传福特别乐观,期盼着未来的日子里,软木画工艺能吸收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

走上坡的不只是工艺的继承,还有软木画的技术。“精湛的手艺是没顶的,完全上得去。”吴老在总结他60多年的“画龄”时认为,比起过去,软木画的工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而进步源于技术上的不断创新。

“原来的软木画,充其量只能说是手工艺,谈不上艺术。只会模仿,却没有创造。”他说,革新技术与更新观念同样重要。在艺人们不断的摸索中,圆雕、浮雕等技术变得更为细腻。而现代化的思想元素,也融入软木画的创作体裁、审美偏好和点缀装饰等。

“说到底,改进工艺还得靠青年。要是有年轻人能静下心来搞这行,悟性又够,我一定倾全力把技艺传授给他。”吴老笑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