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叶一茜福州避谈生子
戴来:不把写作当谋生手段
武艺今日榕城抛绣球 12:00作客本报
抢“船票” 20位幸运读者产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戴来:不把写作当谋生手段

戴来在厦门鼓浪屿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图片提供 赵夏点

2000年,首届河南文学奖;2002年,春天文学奖;2003年,《人民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2008年,庄重文文学奖。这位以男性视角写小说的70后江南女子,在国内文坛的写作成绩表上拿下一个个A,像火箭般闪亮升起;但她的身影,却像一滴水融入海洋,很难在各种“场合”看见她的行踪。

4月5日,戴来意外现身厦门;4月7日,她行走在泉州;4月9日,她即将来到福州。这是她一年一度的“外出”,除了《中篇小说选刊》组织的“中国作家通仙之旅”,明天她还将参加本报和《中篇小说选刊》主办的中国文学高峰论坛。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名作家戴来。

一辈子不用上班我的时间都是我的

1995年,23岁的戴来说结婚就结婚了。“就是两个人说到结婚,领了证,就算婚了。没拍婚纱照,没请客,也没有房子,一穷二白到了河南。”但是她知道,两个人,都怀着想好好过日子的愿望,这就是婚姻最好的保证。

戴来决定不上班,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她对钱也不计较,“有钱过有钱的生活,没钱只要不饿着,怎么都可以过的。”“这么多年,稿费对我的生活也没起过多大的作用。”

对戴来来说,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我是自由投稿的作者。现在想想,非常感激当年的那几位编辑,他们都是在多年后才跟我见面认识的,是他们从茫茫稿海中把我的作品挑出来,成就了我。”戴来很庆幸自己的运气。

1998年生下儿子,戴来成了“全职妈妈”,孩子由她自己亲手带大,“没请过一天保姆”,唯一的帮手就是她的先生。因为“不上班”,所以她仍可以每天抽空写作,那么多分量沉甸甸的大奖,都是她在带孩子之余写出来的。

对戴来来说,“孩子是生活里最大的事”,“中国文坛缺一个戴来不要紧,但孩子只有一个妈妈。”

清早5:20起床,替孩子弄好丰富早餐,因为“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所以早饭一定要保证好”。5:50—6:00,叫儿子起床、吃早饭、听英语、上学,18:00前把晚饭弄好,等孩子放学回家。晚上,一定抽出两个小时,跟儿子一块做功课。是真做功课,做完了母子俩要对答案的。戴来比较得意的是“英语、数学、物理我都拿手”。

2010年,戴来告别了15年来“待我不薄”的河南,举家迁回老家苏州。因为孩子户口在苏州,必须回来上中学,她的先生也因为攒够工龄可以内退,提前实现了多年前她说过的“等我老了你要陪我回苏州”的心愿。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戴来说,“我的时间都是我的。”

坐车喜欢坐最后一排因为没人注意没人争

苏州古称平江府,戴来说,小时候,她家就在平江路上。平江路上有很多老房子,门面很小,里面却“大得很,别有天地”。苏州人很懂得低调的奢侈。

自主、自由和时间,是戴来不露声色的奢侈。静静观察了两天,这个女子,在各种场合都不大作声。要求她附和某种意见时,她会笑一笑,温言道:“我就不说了吧。”集体出发行动,她总是早早上车,自动走到大车最后一排坐下。问为什么,她答:“最后一排没有人争,也没有人注意,比较自在。”出来见人,她也穿很普通的优衣库格子衬衫,因为舒服;穿学生式板鞋,那也是“没有人注意,没有人争”的。戴来是那种不争什么的女人,因为“有时候,明知道有些好处和利益,只要争取一下,就可以是你的,但是这些利益和好处,到手之后,并没有让我觉得高兴”,所以,愈是年长,戴来愈是“不做什么”,也不争什么。“我这个人最大的好处是物质欲望不大。人的欲望要是大起来,是没有个底的。”戴来是不刻意地节制。

每天早上,送走上学的儿子,戴来会花费两个小时来写作,“没有体制来约束自己,就要学会自己养成规律。”其余时间,她用来阅读。她最喜欢博尔赫斯、卡佛,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2666》。

这几年写得少了,文坛很有人议论说“戴来是不是写不出来了”。这些话,戴来也许没有听见,像她这样定得住心耐得住生活的女子,即便听见了,也有本事听不见。就像她等闲不出来见人,出来了,也只见想要见的人,“大家可以玩得放松点”。

戴来的作品,本来就是慢工出细活,“我只是没有把文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文学理想还是有的。”戴来期待自己在写作上能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因为“复制、拷贝自己的以往,我觉得没有意义”。

“今年明年,想写一两部长篇。正在做功课。”她这么说了,就必然写得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