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贺绍俊:山地和海洋的短兵相接
杨少衡:民间信仰的文化猜想
刘登翰:题材“不决定”论
尹汉胤:本土创作需要文化自信
林那北:本土题材应有独立思考
陈希我:福建的“边缘感”让我感觉很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希我:福建的“边缘感”让我感觉很好

作家、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
 

传统这个词,我一直不太喜欢,我喜欢外国文学,对传统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前一阵我去了英国,那是我热衷已久的文化,但我却强烈发现我原来想象中的西方是不存在的,我仍是个中国人。得到这个结论,我非常惊讶和痛苦,我一直认可的东西受到了挑战。

传统这东西不必要介意,因为那是我们无法抹去的,就如同三坊七巷那面墙,有些墙号称是古代留下的,但有人说是现代建起的,可能地基是唐的,到了明又重修了,后来坍塌了,现代人又重建了……你说这墙是传统还是现代?我想是纠缠在一起的。纠缠的状态对写作者是件好事,就好像我的想象受到挑战,我觉得是件好事一样,文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纠缠。

福建作家到全国的平台上也遇到这样的问题,福建作家如何和中国对话?福建的特色是一直边缘化,船政文化是中原文化到了没落时代,在福建兴起的,但这种“边缘感”却是很好的事。

前段时间开了个“新移民”作家的研讨会,我说,“新移民”其实应是“流亡文学”。移民不是写作的理由,而是你从中国到了美国、英国、日本,然后就产生了对主流的疏离心态,这是写作的理由,从这角度说,所有的文学都是流亡文学。政治上、文化上、地域上、宗教上,民族上的流亡,近几届的诺奖得主都有“流亡情结”。而对福建作家的启发是,边缘的、跳出传统的状态其实很好。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