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郭大路
邱启敬的微访谈,微博上发问的不算多,引起的争论却不少。这种状态,好像已是“邱启敬特色”了。这位“不争论毋宁死”的艺术家在昨天凌晨近2点发来了他的微访谈答复,答复有两个版本,一个圆滑些,另一个尖锐些,像邱启敬自己在左右互搏,他的A面和B面在争论不休。
艺术家的答案,本意是提供两个版本的选择,不过,一个人的A、B面加上他的“本我”,才是3D造像。看看立体的邱启敬吧!
传统是古代或近代?!
问题1:说说以寿山石为媒材的艺术创作和寿山石传统雕刻工艺之间的关联。
答案A:以寿山石为媒介的艺术创作,上下千年我从未看见过你所说的艺术创作。
寿山石传统雕刻工艺从元末明初开始为起点,时代更迭之间,风格题材类型不断转化——传统,是古代或近代?!
答案B:在艺术家眼里,寿山石只是石头。从寿山石早期作为宗教陪葬品到篆刻实用品再到后期作为封建主义政体的象征品,它已经历经无数身份转化的暧昧关系,它从未自主过。从近现代刚脱离封建主义社会又反向为权势所服务的石雕工艺,已经彻底改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敬祥的“求偶鸡”到林亨云的“海底世界”,在半俄罗斯教育、以中央美院为传统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中等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它已历经新一轮改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西方大量信息与政府意识形态的开放,寿山石又以最新所谓学院派的面孔出现,这已是再一轮的创新。传统文化的本质,近百年宝玉石雕刻并没有真正回归。
不谈解构谈传承才是正宗
问题2:你的作品“大迁徙”是在试图解构传统工艺中的某些精神特质吗?
答案A:艺术创作以问题为动机,创作以作者的生命需求为最终目的,不存在所谓的解构与重构。
答案B:突破源于禁锢,当不把禁锢作为源点时也无所谓创新。艺术满足于作者个体需求。以另一个角度切入“大迁徙”作品,它才是真实的传统。刀法源于“汉八刀”,雕刻只是源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以最简单线雕的模式手法,“大迁徙”创作工具不过是切割机,不谈解构谈传承才是正宗。而精神传承唯一的特质,就是创造。
福州的寿山石不用出现村上隆
问题3:LV可以有村上隆,福州的寿山石何时出现另一个村上隆?为何不试试把传统工艺的文化精神和当代艺术做一个结合?日本的天明屋尚是一个绘画的典型,中国的洪磊用刺绣来阐释当代艺术中的性与伤感,为何不思考中国传统的雕刻工艺?
答案A:LV可以有村上隆,连江老酒可以有邱启敬,福州的寿山石不用出现村上隆。如果“大迁徙”作品不是用传统的民间材料与工艺和当代观念艺术结合,何以创新突破,遭遇关注与唾骂?!日本的天明屋尚在中国的传统有何位置可言?!中国的艺术家为什么不能借助山寨版的一切事物作为表达我们内在身体的性与感伤?!为什么一定要以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来思考?!
答案B:从“大迁徙”到印章系列的“权力无限”再到和田玉的改造与更新,从2005—2012年,我的课题从未间断,只不过一堆无知的中国评论体系无法认知与接受,从中国内在传统根部生长起来的文化系统,他们需要的是西方与价格。“眼前的事物是多么令人难以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到2000年之间,中国知识界试图以全新的角度建立全新的系统来改造腐朽的一切,活跃于当下的艺术家借中国传统符号的表象表达中国却忽略了国人的无法认知,致使中国当代艺术仅限于局部精英人才的特权与专利,他们更像西方艺术家。而另一方面中国真正的传统资源正命悬一线,我试图从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资源挖掘一切,希望从本土生长出一朵属于我们的花朵。
寿山石没有艺术
问题4:寿山石终于艺术了……
答案A:寿山石没有艺术……
答案B:假如寿山石终于艺术了,今天的寿山石已经没有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古董的概念。寿山石雕可以是艺术,艺术不等于寿山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