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薇
本报讯 近日,“孔融让梨我不让”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热议。那么,这道题出得好不好?语文教育要不要赋予德育的作用,身处教育一线的福州小学语文老师们,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老师该不该打红叉?
“我认为老师打叉是有道理的。”福州鼓楼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林其雨说,这道题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思想,这个孩子的答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思想倾向上出现了偏差。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以谦让为主题的课文,孩子在学习了课文、又阅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仍然给出了原生态的“我不会让梨”的回答,说明他思想里面还没有谦让的意识,那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打叉,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学习谦让。
这难道不是在教孩子说违心话吗?林其雨说,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思想,然后引导他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这个过程,也就是教育、教化的过程,是帮助孩子自我提升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
不过,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语文老师雷劲表示,如果是她评卷,她既不会打钩也不会打叉,而会在讲评试卷时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学会谦让。“这就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语文要不要讲德育?
在该不该打叉的争论背后,是语文学科是否应该负担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林其雨认为,语文学科不仅要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还要帮助孩子树立符合社会认可的主流的思想观念。
但福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语文老师却直言,“语文学科不是思想教育的工具。”她说,就语文学科而言,孩子会不会让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说出会或者不会的理由,只要孩子能正确地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语言通顺、逻辑清楚就可以了,“毕竟,现在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开放式问题不该有标准答案。”
雷劲也认为,这样有着浓厚德育色彩的题目,不应该出现在语文试卷中,因为语文试卷的考查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德育到底该怎么做?
那么,对孩子的德育到底要怎么做?雷劲目前担任一个四年级班级的班主任,也兼上品德课。在她看来,德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应该像盐化在汤中一样,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比如,体育课可以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精神,数学课可以让孩子通过计算来懂得节约资源……“如果换作我来出题,我更倾向于出判断题。比如:一个孩子抢过梨自己吃,一个孩子把梨让给弟妹或者客人吃,让学生判断谁对谁错。”
其实,让梨固然是美德,不让也不能算卑劣。我们的教育固然要引导孩子向善,但也不能苛求每个孩子都做圣人,教师们完全可以用更智慧、艺术的考查方式和评卷方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
本期话题:孔融让梨我不让
据《新闻晚报》报道,上海一所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一道题目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名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引发网友热议。